"潮随暗浪雪山倾":潮水伴随着暗涌的波浪,如同雪山崩塌般汹涌而来。
# 倾:倒塌。,随:伴随。
"远浦渔舟钓月明":远处的河岸边,渔舟在月光下悠然垂钓。
"桥对寺门松径小":小桥正对着寺庙的大门,松树间的小径显得格外幽静。
"槛当泉眼石波清":石栏恰好挡在泉眼之前,清澈的泉水在石面上泛起层层波纹。
"迢迢绿树江天晓":连绵不绝的绿树映衬着江天,迎来了拂晓的曙光。
# 晓:天明。
"霭霭红霞海日晴":红霞弥漫,海上的日出预示着晴朗的一天。
"遥望四边云接水":远远望去,四边的云彩与水天相接。
# 接:交融。
"碧峰千点数鸿轻":碧绿的山峰点点,数只鸿雁轻盈地飞翔其中。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回文诗,以月夜至破晓的江景为线索,通过顺读与倒读的双重结构,展现自然之壮美与禅意之清幽,体现回文诗“音顺意通、境界优美”的艺术特色。
2. 分段赏析
首联将笔触落于金山寺外的江面,勾勒出一幅动静相宜的壮美画卷。夜色中,海潮裹挟着“暗浪”汹涌而来,浪涛层层叠叠,浪随潮涌,潮托浪高,恍若雪山崩塌,轰鸣之声如雷贯耳,浪花飞溅间尽显磅礴之势。而远处的江浦之上,三两点渔舟静泊,舟中渔人垂钓明月之下,江天一片澄明,静谧幽美,与近处狂潮形成强烈反差,此乃金山寺外江上之远景,开篇便定下雄浑与清幽交织的基调。颔联视角由远及近,转入对金山寺门前的细腻描绘。只见一座石桥横跨江畔,正对寺门,其间一条狭长松径蜿蜒其间,将桥与寺巧妙相连。松径两侧,古松参天,枝叶交错,月光透过松隙洒落,斑驳陆离,平添几分清幽雅致。而寺门之下,一眼石泉潺潺流淌,清波荡漾,映着月色,更显灵动可爱,此景此情,令人心旷神怡,顿生超然物外之感。颈联笔锋一转,描绘一夜过去,江天渐明时的壮丽景象。江岸之上,绿树成荫,绵延不绝,仿佛一条碧绿的绸带环绕江畔。而江面之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将天际染成一片绚烂的朝霞,红日与朝霞交相辉映,预示着又一个大好晴天的到来。此联以“绿树”与“红日”为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江天画卷。尾联则将视线拉远,展现诗人放目遥望所见的辽阔景象。金山寺身为岛中之寺,四面临水,故能一览无余地欣赏到云水相连、江天一色的壮丽风光。远处,碧峰如黛,千点分布,与天际相接;近处,数只江鸥轻盈飞翔,白羽与碧峰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一幅色彩和谐、意境深远的江天飞鸥图。此情此景,令人心胸豁然开朗,忘却尘世烦恼,沉醉于自然之美中。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月夜之景为序章,徐徐铺展至江天破晓之画卷,其流转之自然,宛若行云流水,无丝毫滞涩之感;音韵之和谐,恰似琴瑟和鸣,余音袅袅,不绝于耳。诗中意境,清幽而不失壮阔,细腻中蕴含深远,恰似一幅精心雕琢的水墨长卷,引人入胜,令人心驰神往。尤为难得的是,此诗作为回文诗的诗作,正读反诵皆成章句,妙趣横生,堪称此类诗体中的璀璨明珠,实乃值得反复品鉴、细细玩味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