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雨初收体为轻":夏天的雨刚刚停歇,身体变得轻盈畅快,
"远山尽出眼偏明":远处的山峦清晰可见,眼前的景色愈发明亮。
"诗凭写兴忘工拙":写诗凭借着兴致,不在乎写得精巧还是拙劣,
"酒取浇愁任浊清":饮酒只为浇愁,不管它是浑浊还是清冽。
"绿树有阴休倦步":绿树成荫,正好停下疲倦的脚步稍作歇息,
"澄溪无滓濯尘缨":清澈的溪水毫无杂质,可洗净帽缨上的尘埃。
"老人本少凋年感":虽已年老,却少有对时光凋零的感伤,
"不奈江城暮角声":只是难耐江城中黄昏时传来的号角声,勾起寂寥之情。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前六句通过“远山尽出”“绿树有阴”“澄溪无滓”等意象,铺陈出明丽清新的雨后图景,展现诗人暂忘尘俗的闲适心境;而结尾“江城暮角声”骤然以苍凉之音打破画面,将自然之澄澈与人生暮年的萧瑟对撞,以乐景反衬哀情,突显诗人面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深沉慨叹。用典:“澄溪无滓濯尘缨”典出《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原典通过渔父歌谣表达“与时推移”的处世哲学,陆游反其意而用之。在诗中,“濯尘缨”既实写雨后溪水澄澈可涤冠缨的物理清洁,更深层暗喻诗人身处南宋乱世仍坚守高洁品格的志向。这种对经典意象的逆向转化,折射出陆游作为主战派诗人不肯随波逐流的精神特质。
2. 分段赏析
首联两句通过触觉与视觉的双重转换,展现天气骤变后的身心体验。“体为轻”以通感手法将空气的清爽感转化为身体的轻盈感,“眼偏明”则通过视觉的突然清晰,暗写连雨时节久困室内的压抑感与初晴后的豁然开朗。远山意象的“尽出”既符合水汽消散后的自然景象,又暗含诗人对开阔视野的精神渴望。颔联以对仗工整的句式,道出文人面对困境的典型应对方式。前句展现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之外的创作观,强调诗歌作为情感载体的本质功能;后句“任浊清”三字既写实(雨后新酿未滤),又暗含对时局浑浊的隐喻。这种将生活细节与家国情怀自然融合的手法,体现了宋诗“理趣”的特征。颈联通过两组精心设计的自然意象,构建出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空间。“休倦步”暗合陶渊明“抚孤松而盘桓”的隐逸传统,“濯尘缨”化用《楚辞·渔父》典故,将物理空间的清洁上升为精神层面的净化。但“有阴”“无滓”的刻意强调,又暗示着现实世界中这类洁净空间的稀缺性。尾联在平和意境中陡现苍凉之音。前七句构建的闲适图景,终被象征军事管制的“暮角声”打破。这种由自然意象向人文声响的转折,暗合南宋诗人面对偏安现实的典型心理结构——看似超然物外的表象下,始终潜藏着对时局的隐忧。“本少”与“不奈”的矛盾表述,精准捕捉到老病诗人难以真正忘怀家国的心理状态。
下一篇:宋·邓林《左太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