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尽处望清闲":夕阳西沉的天边,我眺望着那份远离喧嚣的清净,
"想见千岩细菊斑":脑海中浮现出群山上星星点点的野菊,在岩缝间悄然绽放。
"人得交游是风月":人世间最美好的情谊,莫过于与清风明月为伴,
"天开图画即江山":而天地展开的这幅壮丽画卷,便是这万里江山的模样。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隐逸与哲理抒怀交织的抒情诗。黄庭坚以《王厚颂二首》(其二)二十八字,描绘了夕阳山岩间细菊斑驳的幽寂之景,通过“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的哲思跃升,将自然意象转化为精神隐喻——既赞江山如天赐画卷的壮美,更寄托“以山水为挚友、与天地共逍遥”的隐逸理想。诗中“细菊斑”的工笔写意与“天开图画”的泼墨气象,融江西诗派“炼字造境”之妙于一体,于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底色上,完成对文人“天人合一”境界的诗性诠释。全诗以淡墨勾染显奇崛,借微物见宇宙,被誉为“熔铸唐风意境与宋韵理趣”的典范,既展黄庭坚“脱俗入雅”的诗学追求,亦折射宋代士大夫“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精神困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夕阳”的短暂与“江山”的永恒形成时空对比,暗含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与对自然不朽的敬畏;而“风月”的虚(情感)与“图画”的实(江山)虚实相生,拓展诗意空间。虚实结合:首句“夕阳尽处望清闲”以“夕阳”实景起笔,却以“望清闲”将视觉延展至心境,将自然之景(夕阳)与精神之境(清闲)交融,形成虚实交织的审美空间。
3. 分段赏析
此诗前两句以“夕阳尽处望清闲”起笔,借暮色苍茫暗喻对尘世纷扰的疏离,又以“千岩细菊斑”的幽微景致,将山菊之清寂与隐士风骨悄然勾连;后两句“人得交游是风月”以风月双关,既言君子之交的澄澈,亦讽俗世应酬之虚妄,而“天开图画即江山”更以泼墨之笔,将自然胜景升华为宇宙秩序的具象,暗合宋代理学“格物致知”的哲思。
下一篇:宋·李清照《庆清朝·禁幄低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