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ùn
shì
xiào
shī
shí
shǒu

朝代:宋作者:邵雍浏览量:3
měi
qīng
chén
zhù
xiāng
xiè
tiān
xiè
xiè
sān
guāng
suǒ
qiú
chù
chù
tián
wéi
yuàn
rén
rén
shòu
寿
mìng
cháng
guó
yǒu
xián
chén
ān
shè
jiā
nǎo
diē
niáng
fāng
píng
jìng
gān
ruò
pín
shí
fáng

译文

每天清晨点燃一炷香,感谢上天、感谢地球、感谢日月光明。田地丰收随处可见,愿每个人都能长寿。国家有贤明的臣子守护社稷,家中没有不孝顺的子女惹恼父母。战争结束,四方安定,即使我受穷也无所谓。

逐句剖析

"每日清晨一炷香":每天清晨点燃一炷香,

"谢天谢地谢三光":感谢上天、感谢地球、感谢日月光明。

# 三光:日月星。

"所求处处田禾热":田地丰收随处可见,

"惟愿人人寿命长":愿每个人都能长寿。

"国有贤臣安社稷":国家有贤明的臣子守护社稷,

"家无逆子恼爹娘":家中没有不孝顺的子女惹恼父母。

"四方平静干戈息":战争结束,四方安定,

"我若贫时也不妨":即使我受穷也无所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训世孝悌诗十首(其十)》是宋代邵雍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质朴的语言直抒胸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开篇通过清晨上香感恩天地起兴,随后分别从庄稼丰收、人寿年丰、国家贤臣辅政、家庭和睦及社会太平等方面,展现对国泰民安的向往。首联奠定感恩基调,颔联关注民生,颈联体现家国情怀,尾联彰显以天下为怀的高尚情操。整首诗虽无华丽辞藻,却饱含对生活最本真的期盼,反映古人对理想社会与生活秩序的追求,具有质朴的人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

邵雍(1011~1077),北宋理学家。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卒后赐谥康节。先祖为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邵雍是理学象数派创立者,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其诗多为随口成章的闲适之作,诗风平易明畅,语言浅近通俗而往往寓以理趣机锋,亦有被讥为有韵之语录者,是宋代理学诗的代表,又被称为“击壤体”。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表达对生活美好祈愿的诗。描绘了诗人清晨上香感恩天地万物,表达了对田禾丰收、人寿年丰的期盼,体现了对国家政治清明、家庭和顺的愿景,营造出一种追求社会和谐、生活安定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即便自身贫困,只要社会安宁有序便无所忧的豁达情怀。

2. 分段赏析

诗开篇“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邵雍借每日晨起燃香之举,向天地及自然致以虔诚谢意,流露出对生活中诸般美好深深的感恩。“所求处处田禾熟,惟愿人人寿命长”,此二句彰显出邵雍心系天下苍生的胸怀。他期盼广袤大地处处庄稼丰收,民众皆能衣食无忧,更愿每个人都健康长寿,尽享天伦。“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无逆子恼爹娘”,邵雍在此表达了对国家与家庭理想状态的期许。期望国家能有贤德有才之士辅佐,稳固社稷;家庭里子女皆孝顺,不让父母忧心,体现出他对社会与家庭遵循道德规范的渴望。末句“四方平静干戈息,我若贫时也不妨”,深刻传达出诗人对和平的强烈向往。只要四方太平,战火熄灭,即便自身身处贫困,他亦能安之若素,凸显其追求内心宁静与从容的精神境界。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邵雍对社会与家庭和谐的深切向往,以及对人民安康、国家安宁的美好祝愿。整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承载了邵雍对社会、家庭和谐美满的向往,以及对人民幸福、国家安定的祝愿,于质朴之中见深邃情感,极具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管鉴《醉落魄·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

下一篇:宋·刘克庄《清平乐·风高浪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