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饱听儿童说":孩子们总是滔滔不绝地谈论着追求功名的事。
"看公两眼明如月":看你的眼睛明亮如月,精神矍铄。
"万里勒燕然":你有万里建功立业的雄心,就像当年窦宪在燕然山勒石记功一样。
# 燕然: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
"老人书一编":而我这老人就只是守着一卷书罢了。
"玉阶方寸地":朝廷的玉阶前那施展才华的小小方寸之地,
"好趁风云会":你到了那里,一定要抓住机会,建功立业。
# 风云会:指人才聚集,干一番事业的机会。
"他日赤松游":将来等您功成名就后,即便效仿赤松子那样去归隐云游。
"依然万户侯":依然可以享受万户侯的荣耀。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送别词。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辛弃疾对功名的看法以及对友人未来的期许。词的前六句从作者对被送者的良好印象出发,热情赞颂其人品与才干,同时也曲折地表明了自己未泯的雄心壮志。结末二句则劝其功成名遂之后激流勇退,这样既能保全名节,又能享受富贵,可谓名利双收。
2. 写作手法
化用:词中多次运用典故,“万里勒燕然。”(化用东汉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和“他日赤松游。”(化用张良功成身退后与赤松子游的典故)。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还巧妙地表达了对被送者的期望和劝勉,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对比:“功名饱听儿童说。看公两眼明如月。万里勒燕然。老人书一编。玉阶方寸地。好趁风云会。他日赤松游。依然万户侯。”词中通过对比“功名”与“退隐”,表现出被送者的品德与才能。一方面赞美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劝其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保全名利。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词的说服力,也体现了作者对功名的豁达态度。铺垫:“功名饱听儿童说。看公两眼明如月。万里勒燕然。老人书一编。玉阶方寸地。好趁风云会。他日赤松游。依然万户侯。”上片通过对被送者的赞美和对其功名的期许,为下片的劝勉做了铺垫。
3. 分段赏析
上片:“功名饱听儿童说,看公两眼明如月。”词人从听觉与视觉两个角度入手,描绘了被送者的精神风貌。通过“儿童说”这一细节,突出了被送者功名显赫、声名远播的形象;而“两眼明如月。”则生动刻画了其炯炯有神的神态,为下文的赞颂奠定了基础。“万里勒燕然,老人书一编。”这两句借汉代名将窦宪“燕然勒石”的典故,表达了对被送者的高度期望,认为其具备建功立业的才能与抱负。同时,以“老人书一编。”暗示被送者得授高人指点,具备了治军治国的智慧,折射出辛弃疾自身的雄心壮志。下片:“玉阶方寸地,好趁风云会。”词人嘱咐被送者抓住机遇,利用朝廷这一“方寸地”施展抱负,赢得君王的信任,成就一番事业。这两句不仅表达了对被送者的殷切期望,也反映了辛弃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他日赤松游,依然万户侯。”结尾两句以张良功成身退的典故作结,劝被送者在功成名就后激流勇退,既能保全自身,又能名利双收。这种劝勉不仅体现了对被送者的关爱,也蕴含了辛弃疾对人生智慧的深刻理解。
上一篇:宋·宋庠《浩叹》
下一篇:宋·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