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云不渡溪桥冷":几朵带着雨意的乌云一动不动地高挂在天空,小溪的桥上寒意袭人,
# 渡:一作“断”。移动,运动。,湿云:饱含水气的云。
"娥寒初破东风影":一弯新月刚刚冲破云雾的遮挡出现在天边,梅树多姿的身影在东风中摇荡。
# 东风:一作“双钩”。,娥寒:像蛾眉似的冷月。蛾,通“娥”,指娥眉,用以比喻弯月。
"溪下水声长":小桥下的小溪水声长远,
"一枝和月香":一枝怒放的梅花在皎洁的月光中散发着幽香。
# 月:一作“雪”。,和:连。
"人怜花似旧":怀着爱怜的心情看着梅花仍和往年一样娇美,
# 怜:爱惜。
"花不知人瘦":花却不知爱怜它的人日渐消瘦。
"独自倚阑干":独自依靠着栏杆,
"夜深花正寒":夜深了寒意更浓,连那不畏寒的腊梅,似乎也感到了寒冷。
宋代作家
朱淑真(?~?),宋代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出身仕宦家庭,幼聪慧,喜读书,文章幽艳,擅长丹青,通晓音律。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朱淑真的诗作造语婉丽流畅,自然清新,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其词意境凄凉,哀婉动人,擅长运用白描手法准确刻画人物的神态。主要作品有《愁怀》《诉愁》《旧愁》《生查子》等。著有《断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词。上片以云湿、桥冷、月寒衬梅花冷艳;下片写花与人,花似旧、正寒,人消瘦、独倚。词人借梅抒情,融细腻情感于景,秀婉地展现不甘流俗、高洁追求与满腔哀愁。
2. 写作手法
衬托:“湿云不渡溪桥冷”,以湿云凝滞、溪桥清冷的环境,衬托寒梅的孤高。湿云仿若沉重枷锁,困住天地,让溪桥也浸染上寒意,在此背景下,寒梅傲立,更显其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反衬:以动衬静,“湿云不渡溪桥冷”奠定冷寂静态基调,云滞桥冷。“娥寒初破东风影”,“破”字动感强劲,展现新月破云的凌厉,随后“东风影”呈现梅树影子随风摇曳之态。动静反差鲜明,静态背景衬出动态之美,使月夜观梅图添生机,更营造清幽静谧感,凸显词人孤独伫立、沉浸思绪的孤寂意境。拟人:“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将花拟人化,赋予花懵懂无情的特性。人年年依旧怜惜梅花,梅花却不懂人在岁月与愁绪中消瘦,对比之下,强化词人的孤寂、幽怨,抒发内心深情不被理解的哀愁,也暗示其婚姻爱情的不如意。象征:词中寒梅象征词人自己,“一枝”既写实景中独立绽放的梅花,又寓意词人如同这孤梅,在清冷世间坚守高洁,不同流俗;“花正寒”明写花寒,实则象征词人内心被愁苦、孤寂浸透的寒意,由花及人,托物言志,展现词人精神世界。
3. 分段赏析
上片细腻地描绘出桥头月下寒梅绽放的清幽画面。天空中,雨云仿若凝滞,沉沉地飘浮着,给夜色添了几分凝重;溪上小桥在这清冷氛围里更显孤寂。此时,一弯新月穿透云层,洒下清辉,映照着梅树随风摇曳的身姿,树影婆娑。桥下溪水潺潺,悠长的水流声在寂静夜里格外清晰,而溪边那枝寒梅,于月下悄然散发着暗香。词人笔触灵动,依序从天空、桥面、桥畔至桥下铺陈景致,勾勒出朦胧静谧的月夜观梅图,其间“湿云”“桥冷”“娥寒初破”等景,营造出孤寂冷艳之感。“娥寒初破东风影”一句,“破”字极具力量,展现新月冲破云层的果敢,似有破局之势;“影”字则将梅树动态描摹得鲜活灵动,以动衬静,从视觉维度绘景。“溪下水声长”从听觉入手,借水流声反衬夜的静谧;“一枝和月香”转从嗅觉着笔,以寒梅的暗香点染环境清幽,且“一枝”二字不单绘景,更暗喻词人自身处境,孤高而落寞。下片词人借花抒情,袒露内心孤寂。“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运用拟人,道出岁岁花开花落,人一如既往地怜惜花朵,花却不解人意,不知人在岁月流逝、愁绪萦怀下日渐消瘦,满是凄楚无奈,这或许还暗藏着词人婚姻不顺、旧爱难忘的幽怨。结拍“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意蕴悠长,言有尽而意无穷。“花正寒”看似写花,实则映射词人自身,以花寒比人寒,暗示愁绪如寒夜侵袭,将独倚栏杆、满心忧郁的词人层层包裹。随着夜深,愁苦与哀怨愈发浓重,凝为驱不散的寒意,尽显词人内心那深沉且无望的哀愁。
4. 作品点评
这首咏梅词别具匠心地选取湿云、桥冷、花正寒等意象,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片凄寒孤寂之境,让读者仿若置身其中。在这冷峻的氛围烘托下,梅花不惧严寒、坚守高节的风姿愈发凸显。整首词着重以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用词精准、笔触细腻,情与景相互交融,达到了极高的契合度,尽显秀婉风格,读来如见梅花楚楚之态,令人动容。
# 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
宋魏仲恭《断肠诗集序》
# 咏梅词之灵慧,当推此为第一,而更喜其不犯一梅事。
明潘游龙《古今诗余醉》卷十三
# 词人以梅为友,以梅为影,人与梅相怜相惜。写花正是写人。词人同“梅”之间的距离愈写愈近,已很难分清作品是在咏梅,还是在歌咏词人自身了。“一枝和月香”、“花不知人瘦”、“夜深花正寒”诸句,不仅充满诗情画意,体验也极真实深至。
不详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敬圻
下一篇:宋·洪咨夔《狐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