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久无眠秋气清":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秋天的晚上夜气清凉。
# 秋气:指秋日凄清、肃杀之气。,无眠:难以入睡。
"烛花频剪欲三更":剪了很多次烛花了马上就到了三更天了。
# 频:屡屡,频繁。,烛花:烛芯烧焦结成的花状物。花:原作光,据元刻本改。
"铺床凉满梧桐月":窗外梧桐树缝的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洒在冰凉的床席上,
# 铺床:月亮的影子散落在床上。
"月在梧桐缺处明":而从梧桐缝里看上去的月亮依然是那么明亮。
# 明:明亮。
宋代作家
朱淑真(?~?),宋代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出身仕宦家庭,幼聪慧,喜读书,文章幽艳,擅长丹青,通晓音律。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朱淑真的诗作造语婉丽流畅,自然清新,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其词意境凄凉,哀婉动人,擅长运用白描手法准确刻画人物的神态。主要作品有《愁怀》《诉愁》《旧愁》《生查子》等。著有《断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诗中描绘了秋夜诗人久不能眠,频剪烛花,又见月光铺床、月照梧桐的景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细腻地表达了诗人独处时的苦闷与愁思。
2. 分段赏析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首句紧扣诗题,点明“夜”“秋”两个关键要素,既交代了时间是秋夜,又透露出诗人难眠的心境与清冷的环境。“夜久无眠”直白展现出怨妇愁绪萦绕,而秋夜的清冷,秋风瑟瑟、夜气沁凉,单薄锦衾难以抵御寒意,使得佳人愈发长夜难寐,愁苦层层叠加。次句“烛花频剪欲三更”,通过“烛花频剪”这一细节,进一步渲染出夜的漫长。诗人反复剪去烛花,时间不知不觉接近三更,在这单调的动作中,将其孤寂、百无聊赖又愁苦难耐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第三句笔锋一转,着力描绘床席上的月影。一个“凉”字堪称诗眼,与首句“秋气清”相呼应,巧妙地以触觉感受来刻画视觉景象。窗外梧桐树缝隙间筛下的月影,斑斑驳驳铺满冰冷、空荡的床席,这不仅是视觉上光影的浓密,更暗示着诗人内心忧思满满。此处明写屋内凄美月色,实则暗衬人心的失落,虚实相生,意味深长。末句“月在梧桐缺处明”聚焦窗外梧桐之上的明月,以景语收束全诗。从床上的月光、树影延伸至高远天空中的皓月,在望月的过程中,细腻传达出诗人望月怀人时,那一丝乍现的喜悦又随即被忧愁淹没的复杂心理,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怅惘。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布局精妙,层次分明。开篇以“夜久无眠秋气清”描绘屋外秋夜的清寒,寒意透过夜色悄然渗进屋内,引出“烛花频剪欲三更”,诗人在屋内反复剪着烛花,尽显长夜难捱的孤寂,初步铺陈出独处的苦闷。整首诗层层深入,句句关联,不着“孤独”“愁绪”等字眼,却把独处的落寞融入每个场景,情景交融。诗中的秋气、烛花、梧桐月等意象生动而清晰,营造出空灵、幽寂的意境。“烛花频剪”等细节描写更是精妙,将诗人内心的孤寂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沉浸其中。
上一篇:宋·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下一篇:宋·赵蕃《微雨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