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道":此道,
"非常道":并非寻常所说的道。
"性命根":它是性命的根本,
"生死窍":生死的关键奥秘。
"说著丑":言说时看似粗陋不堪,
"行着妙":践行时却玄妙无穷。
"人人憎":世人见了都厌恶,
"个个笑":个个见了都嘲笑。
"大关键":其中最关键的,
"在颠倒":在于打破常规、颠倒认知。
"莫厌秽":不要厌恶它看似粗陋,
"莫计较":不要斤斤计较。
"得他来":一旦领悟并实践,
"立见效":立刻可见效验。
"地天泰":就像地天交泰的卦象,
"为朕兆":便是效验的征兆。
"口对口":需师徒口传心授,
"窍对窍":对准体内窍穴。
"吞入腹":将“道”融入自身,
"自知道":自然领悟其中玄妙。
"药苗新":修炼的“药苗”是先天元气,
"先天兆":此乃先天之征兆。
"审眉间":从眉间审视,
"行逆道":践行逆修之道。
"滓质物":那些外在的、粗糙的东西,
"自继绍":可传承先天之气。
"二者余":在这两者之外,
"方绝妙":方能达到绝妙境界。
"要行持":修炼需切实践行,
"令人叫":方能令人惊叹成效。
"气要坚":精气需固守坚实,
"神莫耗":神思不可耗散。
"若不行":若不修行,
"空老耄":终将空老于世。
"认得真":若真切领悟大道,
"老还少":可返老还童。
"不知音":不是同道中人,
"莫语要":切勿轻泄修炼机要。
"此儿法":这些简易之法,
# 此:一作些。
"合大道":暗合天地大道。
"精气神":精、气、神,
"不老药":是长生不老的灵药。
# 药:读作要。翁,晋人,方音如此。
"静里全":在宁静中得以保全,
"明中报":在光明中得到回报。
"乘凤鸾":最终可乘鸾驾凤,
"听天诏":听从上天的诏令。
唐代道士,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吕岩(731?~?),唐代道士。字洞宾,号纯阳子。世传以为东平人,一说为河南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山西芮城县境)人。会昌年间两举进士不第,打算去游历华山,于长安酒肆遇钟离权,受其点悟,弃儒习道,后擅剑术。被后世奉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金元以后被神化,为“八仙”之一。其诗多为题咏、赠答、劝度、修炼之作,题咏诗和赠答诗多不可考。劝度诗大部分见于《浑成集》上卷。修炼诗多言内、外丹事。代表作品有《吕祖全书》《百字碑》等。
1. 分段赏析
“这个道,非常道。性命根,生死窍”,诗人化用《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开宗明义强调内丹修炼之道不同于寻常理解的道理,是关乎性命根本、生死奥秘的核心法则,为整首诗奠定了高深玄妙的哲学基调,引发读者对内丹之道的好奇与思索。“说著丑,行着妙。人人憎,个个笑”:前两句通过“丑”与“妙”、“憎”与“笑”的强烈对比,展现出内丹修炼之道在世俗认知中不被理解,甚至遭人厌恶嘲笑,可实际践行却蕴含无穷妙处。“大关键,在颠倒。莫厌秽,莫计较”:直接点明修炼的关键在于“颠倒”常理,如逆成人欲、顺修天道,还提醒修炼者不要嫌弃过程的艰难、不要计较世俗的眼光,坚定修炼信念。“得他来,立见效。地天泰,为朕兆”:说明一旦获得先天真药(精气)并进行修炼,就会立刻见效,而体内阴阳调和如地天泰卦象所示,便是修炼见效的征兆,形象地描绘了修炼达到的一种和谐状态。“口对口,窍对窍。吞入腹,自知道”:阐述了修炼的具体操作方法,需要通过师徒口传心授,找准体内的窍穴,将先天之气吞纳运化,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领悟到修炼的奥秘,强调了师承和实践的重要性。“药苗新,先天兆。审眉间,行逆道”:指出修炼的“药苗”是先天元气,要从眉间(印堂)这个与先天相通的窍穴逆修而上,逆人气血下行之常,明确了修炼的起始点和基本路径。“滓质物,自继绍。二者馀,方绝妙”:说明借助凡躯这个“滓质”进行修炼,可传承先天之气,当炼化了凡俗与先天二元之馀,就能达到绝妙的境界,强调了凡躯在修炼中的作用以及修炼需要达到的超脱状态。“要行持,令人叫。气要坚,神莫耗。若不行,空老耄”:强调修炼要切实践行,才能取得令人惊叹的效果,同时要固守精气,不耗散神思,否则就会空老于世,突出了实践和固精养神的重要性。“认得真,老还少。不知音,莫语要。此儿法,合大道”:表示若能真切领悟修炼之道,就可返老还童,但遇到不懂的人不要轻易泄露机要,因为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实则暗合天地大道,体现了修炼之道的珍贵和隐秘性。“精气神,不老药。静里全,明中报”:总结精、气、神是长生不老的关键,要在静定中保全这三宝,自然会有光明的果报,明确了修炼的核心要素和修炼应达到的静定状态。“乘凤鸾,听天诏”:描绘了修炼成功后的美好景象,可乘鸾驾凤,听闻天道诏示,象征着修炼者达到了超凡入圣、与道合一的境界,是对修炼最终目标的形象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