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ì
zhōng
chū
西
mén
ǒu
shū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2
xián
fáng
liáo
nián
dān
jiǔ
gōng
cháo
qīng
shān
shì
chù
mái
bái
xiàng
rén
xiū
zhé
yāo
bēi
zhōng
lǎo
shǔ
shào
nián
cháng
yuàn
cóng
zhēng
liáo
zuì
lái
xié
jiàn
西
jiāo
hán
zhì
jiāo

译文

古老的寺庙和闲置的房屋紧闭着,一片寂静,几年来沉迷于饮酒,辜负了朝廷。处处青山都可以埋葬我的尸骨,白发苍苍的我,耻于向他人低头折腰。到了人生末路,自己悲哀只能在蜀地终老,少年时期常常希望能够跟随军队去征讨辽国。喝醉后带着箭前往西郊,极目望去,深秋的杂草中野鸡野兔肆意骄纵。

逐句剖析

"古寺闲房闭寂寥":古老的寺庙和闲置的房屋紧闭着,一片寂静,

# 寂寥:寂静空旷。

"几年耽酒负公朝":几年来沉迷于饮酒,辜负了朝廷。

# 耽酒:极好饮酒。

"青山是处可埋骨":处处青山都可以埋葬我的尸骨,

"白发向人羞折腰":白发苍苍的我,耻于向他人低头折腰。

"末路自悲终老蜀":到了人生末路,自己悲哀只能在蜀地终老,

"少年常愿从征辽":少年时期常常希望能够跟随军队去征讨辽国。

"醉来挟箭西郊去":喝醉后带着箭前往西郊,

"极目寒芜雉兔骄":极目望去,深秋的杂草中野鸡野兔肆意骄纵。

# 雉兔:野鸡和兔子。,寒芜:寒秋的杂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醉中出西门偶书》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律诗,讲述了诗人醉酒后出西门的所见所感。诗人开篇提到古寺闲房寂静无人,感慨自己多年来因耽于饮酒而辜负朝廷。接着表达自己宁肯埋骨青山,也不愿向人低头折腰的高尚气节。随后叹息自己末路可悲,只能终老蜀地,而少年时却常怀有从征辽地的壮志。最后描述醉酒后带着箭到西郊,看到的却是寒芜中雉兔骄纵的荒凉景象,通过对自身经历、志向及眼前景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复杂而悲愤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醉中出西门偶书》由南宋诗人陆游创作。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国家面临着北方金国的威胁,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他自幼怀有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一心渴望投身抗金事业,为国家效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古寺闲房闭寂寥”,描绘古寺闲房的寂寥景象,借这一荒凉之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之情。“极目寒芜雉兔骄”,通过描写极目所见的寒芜中雉兔骄纵之景,抒发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对比:“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将自己少年时渴望从征辽地的远大志向与如今末路只能终老蜀地的现实进行对比,突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强化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之情。直抒胸臆:“几年耽酒负公朝”,直接表明自己多年沉溺饮酒,有负朝廷,直白地抒发内心的愧疚之情。“白发向人羞折腰”,直接表达自己即便白发苍苍,也耻于向人低头折腰,展现出诗人的高尚气节。

2. 分段赏析

首联:“古寺闲房闭寂寥,几年耽酒负公朝”,诗人开篇描绘出古寺闲房紧闭、寂静无人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同时,诗人感慨自己在过去的几年中,因沉迷于饮酒而对朝廷有所辜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带愧疚与无奈的情感基调。颔联:“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此联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气节。诗人认为处处青山皆可埋葬自己的尸骨,表明对生死的豁达;而白发苍苍的自己,耻于向他人低头折腰,体现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进一步丰富了诗人的形象。颈联:“末路自悲终老蜀,少年常愿从征辽”,这是全诗情感的集中体现,将诗人的少年壮志与暮年境遇进行鲜明对比。少年时,诗人满怀壮志,渴望奔赴辽地,为国家征战沙场;然而如今,却只能在蜀地度过余生,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深刻地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尾联:“醉来挟箭西郊去,极目寒芜雉兔骄”,诗人醉酒后带着箭来到西郊,本可能有一展身手之意,但眼前看到的却是寒芜中雉兔骄纵的景象。这一景象既暗示了国家边境的荒芜与敌人的猖獗,也烘托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考与感慨,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郑会《题邸间壁》

下一篇:宋·徐灼《贺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