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sān
shǒu
shí

朝代:宋作者:蒲寿浏览量:2
bái
shǒu
láng
jiě
chóu
cháng
fēng
liú
jiāng
shàng
shì
yóu
líng
jūn
gèng
hèn
yōu
yōu

译文

白发苍苍的渔翁不知忧愁为何物,随意地放声高歌、箕踞而坐,也是那般潇洒风流。江上的这些事儿,不过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哪像屈原灵均那样,心中总是怀着无尽的遗恨。

逐句剖析

"白首渔郎不解愁":白发苍苍的渔翁不知忧愁为何物,

"长歌箕踞亦风流":随意地放声高歌、箕踞而坐,也是那般潇洒风流。

"江上事":江上的这些事儿,

"寄蜉蝣":不过如蜉蝣般短暂渺小。

"灵均那更恨悠悠":哪像屈原灵均那样,心中总是怀着无尽的遗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父词十三首(其十)》为宋代蒲寿宬所作的一首词。该词塑造了一位白首渔郎的形象,描绘其“不解愁”“长歌箕踞”的生活状态,尽显闲适风流。主题通过对渔父生活的刻画,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旷达不羁的情怀,同时以“灵均那更恨悠悠”将渔父与屈原对比,引发对人生境遇与态度的思考。全词上半部分起笔便突出渔父形象,下半部分随后直抒其生活态度与情感,层次清晰。此词以不同视角展现渔父生活与精神世界,体现宋代文人对闲适、超脱境界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白首渔郎不解愁,长歌箕踞亦风流”,开篇两句,生动地勾勒出一位白首渔郎的形象。“白首渔郎不解愁”,直接点明渔郎的外貌特征与心境。“白首”表明他经历岁月沧桑,却“不解愁”,没有被生活的困苦所羁绊,传达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长歌箕踞亦风流”,进一步描绘渔郎的行为举止。“长歌”展现他随性放歌、自由自在的状态;“箕踞”是一种不拘礼节、随意而坐的姿势,在传统礼仪规范下是不合礼数的,但在这里却凸显出渔郎不受世俗拘束的洒脱。“亦风流”则强调这种状态的潇洒自在,与世俗眼中的“风流”不同,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不羁与旷达,诗人通过这两句,为读者塑造了一个超脱尘世、随性而为的渔父形象。“江上事,寄蜉蝣。灵均那更恨悠悠”,后三句进一步深化主题。“江上事,寄蜉蝣”,将渔父在江上的生活比作蜉蝣般短暂、渺小,却又自在。蜉蝣朝生暮死,看似微不足道,但渔父却能在这短暂渺小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寄情于江上之事,体现出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与珍惜。“灵均那更恨悠悠”,运用屈原(字灵均)的典故。屈原一生忧国忧民,充满了无尽的哀愁与遗恨。而这里诗人认为,渔父与屈原不同,没有那些长久的憾恨,突出了渔父生活态度的豁达与超脱。这几句通过对渔父生活的进一步阐述和与屈原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对超脱、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赞美,深化了词作的主题,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与旷达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鹧鸪天·自古高人最可嗟》

下一篇:宋·苏轼《慈湖夹阻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