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玉镜台":长年累月对着玉境妆台,
# 玉镜台:玉做成的镜台。此处当指定情之物。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温公(峤)丧妇,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惟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云:‘丧乱之余,气粗存活,便足慰吾余年,何较希汝比。’却后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因下玉镜台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纺扇,抚撑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ト。’”晋代温峤丧妻后欲娶姑母的女儿,用玉镜台作为定礼。此后,“玉镜台”就有象征婚约的意思。
"梅蕊宫妆困":都是把自己打扮成时髦的梅花宫妆,已经厌倦得毫无兴趣了。
# 困:含时间久了,人老花黄的意思。,梅蕊宫妆:指梅花妆。贵族妇女的一种面饰,即在眉心间画五瓣梅花,故名。《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云:“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相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正月初七睡卧在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公主的额头成五出花,擦拭不掉,官女们见了都觉得很美,竟相作这样的装扮。
"今岁未还家":至今还不见心上人回来,
# 未还家:清·周铭编《林下词选》《历代诗余》作“不归家”。
"怕见江南信":极想收到他的书信,又怕那信里报告他在外遇到不测的消息。
# 江南信:咏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酒从别后疏":自从和他分别以后,我酒也少喝了,
"泪向愁中尽":而在秋思中流尽了眼泪。
"遥想楚云深":我朝朝暮暮都挂念着羁旅在江南的心上人,
# 楚云:比喻女子秀美的发髻。楚,楚国,战国七雄之一。上阕“江南”即属此地。
"人远天涯近":他去的地方可比“天涯”还要遥远啊。
# 人远天涯近:人与人的空间距离较天涯要近,可心理距离却比天涯还远。此处指双方音讯香然,相隔遥远。
宋代作家
朱淑真(?~?),宋代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出身仕宦家庭,幼聪慧,喜读书,文章幽艳,擅长丹青,通晓音律。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朱淑真的诗作造语婉丽流畅,自然清新,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其词意境凄凉,哀婉动人,擅长运用白描手法准确刻画人物的神态。主要作品有《愁怀》《诉愁》《旧愁》《生查子》等。著有《断肠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女子在岁末盼不到游子归家,既渴望收到江南来信,又害怕信中带来失望。词中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女子矛盾的心理,不刻意渲染,却把思念之情写得真切动人,展现了女子对远方之人单纯而深挚的牵挂。
2. 写作手法
心理描写:“怕见江南信”生动刻画女子既期盼远方音讯又害怕收到书信的复杂心理,通过这种欲迎还拒的矛盾心态,深刻揭示其思念之切与担忧之深。白描:“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以简净笔触勾勒女子梳妆场景,不施浓墨重彩,仅用“玉镜台”与“宫妆”两个典型意象,便传神刻画出闺中女子百无聊赖的情态,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3. 分段赏析
“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这两句以“年年”起笔,强调时光流逝之漫长。女子年复一年独对玉镜台梳妆,精心描画梅花宫妆,却因无人欣赏而意兴阑珊。玉镜台既是日常梳洗之物,又暗含婚恋期许(典出《世说新语》中温峤以玉镜台为聘礼的典故)。梅花妆本为彰显美貌,如今却让她感到困倦,这种精心装扮与心灰意懒的对比,凸显出女子因长期独守空闺而产生的倦怠心理。“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直述女子当下的矛盾心境。眼看今年又将过去,远行人依旧未归,她既日夜期盼消息,又害怕真的收到江南来信。这种“盼又怕”的心理,源于对坏消息的恐惧:或恐信中告知归期再延,或恐传来不测变故。作者通过这一细节,将思妇患得患失的焦虑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单纯写相思更显情感张力。这种矛盾心理,与五代佚名《鹊踏枝》中“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有异曲同工之妙。“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下阕转入别后生活的具体描写。自从离别,她便很少饮酒,既因无人对酌,更因借酒消愁愁更愁;而终日以泪洗面,竟至泪水流干。这两句通过“酒疏”“泪尽”的递进描写,表明她的思念已渗透日常起居,连宣泄愁绪的途径都被漫长的等待耗尽。一个“尽”字,既写泪水流干,更暗示愁苦之深已至极致,无法再以泪水排解。“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结尾将空间距离与心理感受并置。她遥想江南楚地云雾深处的行人,明明地理上只是天涯之隔,却因归期渺茫而觉得比天涯更远。这种违背常理的感受,恰说明阻隔他们的不仅是山水,更是现实的无奈。其中“楚云”与上片“江南”呼应,构成空间上的延续;“天涯近”的悖论式表达,将无形的心理距离具象化,留下绵长余韵。全词在空间上由镜前闺阁推至江南楚地,再收回至“天涯”之思,形成回环往复之势。
4. 作品点评
此词运笔简练,不事雕饰,如绘画中的白描手法,仅以墨线勾勒,不施色彩,却能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予人无限想象空间。
# 近世所谓大曲。苏小小《蝶恋花》、邓千江《望海潮》、苏东坡《念奴娇》、辛稼轩《摸鱼子》、晏叔原《鹧鸪天》柳耆卿《雨霖铃》、吴彦高《春草碧》、朱淑真《生查子》、蔡伯坚《石州慢》、张子野《天仙子》。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燕南芝庵先生唱论”
# 曲尽无聊之况。(“泪向”“遥想”二句旁批)是至情,是至语。
明赵世杰《古今女史》卷十二,转引自《李清照资料汇编》三
# 韵味自胜。以词胜。凄艳芊绵,情词俱胜。
清陈廷焯《云韶集辑评》卷十,自《白雨斋词话全编》
# 朱淑真词,才力不逮易安,然规模唐五代,不失分寸。如“年年玉镜台”及“春已半”等篇,殊不让和凝、李珣辈。惟骨韵不高,可称小品。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上一篇:宋·吴芾《咏松》
下一篇:宋·高观国《忆秦娥·栖乌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