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mí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zhuó
chù
fán
huā
shì
cháng
shā
qiān
rén
wàn
rén
chū
tóu
cuì
liǔ
yàn
míng
méi
zhēng
dào
zhū
jiāo
niè
hào
yóu
xiāng
西
zhū
jiàng
jūn
zhōng
zhì
yuán
zhēng
xíng
zài
yǎn
qián
qiáng
qīn
jìn
tóng
xīn
shì
jīn
dèng
xià
shān
hóng
fěn
wǎn
qiáng
liè
duò
qīng
lóu
yuǎn
shí
sāng
luàn
jiē
zhī
rén
shì
bēi
huān
zàn
xiāng
qiǎn
zhí
suī
cún
shū
gān
wèi
féng
yíng
shào
zhuàng
fēi
dào
kuàng
nǎi
jīn
zhāo
gèng
chú

译文

到处的繁花都好像专注于清明这一天盛开,长沙城成千上万的人纷纷外出。渡头翠绿的柳树如同美人明艳的眉毛,路上骏马嘶鸣,争抢道路。这个城市的人喜欢去湘西寺游玩,各位将领也从军中来到这里。马援征战远行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如同葛强与将领亲近,同心共事。傍晚时分,骑马的女子踩着金镫下山,装饰华丽的船只转动船舵,驶向远方。古代的战乱等事情都是可以知晓的,人生的悲欢离合暂时借此排遣。弟侄虽然都还活着,但却无法收到他们的书信,战争没有停止,我痛苦地与他们分离居住。迎合少壮之人不是我的处世之道,更何况今天还是清明祓除不祥的日子。

逐句剖析

"著处繁花务是日":到处的繁花都好像专注于清明这一天盛开,

# 是日:指清明节。是,全诗校“一作足” 。,花务:全诗校“一作华矜”。,著处:处处,到处。

"长沙千人万人出":长沙城成千上万的人纷纷外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渡头翠绿的柳树如同美人明艳的眉毛,

# 明眉:明艳的眼眉。指游女。

"争道朱蹄骄啮膝":路上骏马嘶鸣,争抢道路。

# 啮膝:古人认为良马低头口至膝,故以啮膝指称骏马。,朱蹄:红色的马蹄。指骏马。

"此都好游湘西寺":这个城市的人喜欢去湘西寺游玩,

# 湘西寺:指岳麓山道林二寺。,都:都会,指长沙。

"诸将亦自军中至":各位将领也从军中来到这里。

# 亦:全诗校“一作远,一作方”。

"马援征行在眼前":马援征战远行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 马援:东汉名将。曾任伏波将军,率军远征交趾。此喻湘中大将。

"葛强亲近同心事":如同葛强与将领亲近,同心共事。

# 葛强:见卷二二二杜甫《壮游》百商。此喻军中部将。

"金镫下山红粉晚":傍晚时分,骑马的女子踩着金镫下山,

# 粉:全诗校“一作日”。

"牙樯捩柁青楼远":装饰华丽的船只转动船舵,驶向远方。

# 青楼:指妓院。,捩:扭转。,牙樯:象牙装饰的桅杆,一说桅杆顶端尖锐如牙,故名。后为桅杆的美称。

"古时丧乱皆可知":古代的战乱等事情都是可以知晓的,

"人世悲欢暂相遣":人生的悲欢离合暂时借此排遣。

"弟侄虽存不得书":弟侄虽然都还活着,但却无法收到他们的书信,

"干戈未息苦离居":战争没有停止,我痛苦地与他们分离居住。

# 离:全诗校“一作难” 。

"逢迎少壮非吾道":迎合少壮之人不是我的处世之道,

"况乃今朝更祓除":更何况今天还是清明祓除不祥的日子。

# 祓除:除灾去疾。《后汉书·礼仪志上》:“三月上巳,官民皆絮(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疚,为大絮。”魏晋以后,习用三月三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围绕清明时节长沙的社会生活场景以及诗人的所思所感的七言古诗。清明当日,长沙繁花盛开,大街小巷人来人往,人们纷纷外出游玩。渡头翠柳如美人明艳的眉毛,路上骏马嘶鸣。众人都爱去湘西寺游览,连军中诸将也前来。诗人由眼前场景联想到马援出征等典故,感慨人事变迁。傍晚时分,游玩的人们骑马下山,乘船远去。诗人深知古时的丧乱,借出游暂时排遣内心的悲欢。然而,弟侄虽在却音信全无,战争未停,自己饱受离居之苦。诗人认为迎合少壮之人并非自己的处世之道,更何况今日还是清明祓除不祥的日子,内心的忧虑与感慨愈发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明》由杜甫创作。此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漂泊于湖南之时。杜甫一生历经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目睹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创伤。安史之乱后,社会依旧动荡不安,藩镇割据,战乱频仍。杜甫本人也长期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生活困苦不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渡头翠柳艳明眉”,描绘渡头翠柳如美人明艳的眉毛,通过这一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为人们清明出游的热闹场景做铺垫,同时也借美景反衬出自己内心因战乱和离居而生的忧愁。用典:“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运用马援出征和葛强与山简亲近的典故。马援为东汉名将,征战四方;葛强是山简的爱将,与山简同心。诗人借此表达对历史人物和他们所代表的时代的感慨,以及对当下局势的思考。对比:将长沙清明出游的热闹场景,如“长沙千人万人出”“争道朱蹄骄啮膝”等,与自己因战争与弟侄离散的孤寂、忧伤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对战争的忧虑。直抒胸臆:“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直接表明弟侄虽在世却无法通信,战争不停,自己饱受离居之苦,直白地抒发了内心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分段赏析

前八句:“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描绘清明当天,长沙繁花盛开,众人倾城而出。渡头翠柳繁茂,路上骏马奔腾,人们争着前往湘西寺游玩,连军中将领也来凑热闹。诗人由眼前的热闹场景联想到马援征战和葛强与将领同心的典故,为下文感慨世事变迁埋下伏笔。这部分以描写清明出游的热闹为主,展现出一幅繁华的清明游乐图。中间四句:“金镫下山红粉晚,牙樯捩柁青楼远。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描写傍晚时分,骑马的人下山,乘船的人远去。诗人触景生情,想到古时的丧乱,意识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试图借出游暂时排遣内心的忧愁。此部分开始由景及情,情感逐渐深沉,从热闹的出游过渡到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后四句:“弟侄虽存不得书,干戈未息苦离居。逢迎少壮非吾道,况乃今朝更祓除。”诗人直抒胸臆,点明弟侄虽在世却无法通信,战争未停使自己饱受离居之苦。同时表明自己不愿迎合少壮之人,况且在清明祓除不祥的日子里,内心的忧虑更加沉重。这部分将个人的遭遇与对世事的态度相结合,深化了诗歌忧国忧民、感伤离乱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下一篇:唐·李煜《悼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