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ōu
mèng
yín

朝代:宋作者:邵雍浏览量:3
zhì
rén
mèng
shèng
rén
yōu
mèng
wèi
duō
xiǎng
yōu
wèi
duō
qiú
yōu
zuò
mèng
lái
yóu
néng
zhī
shuō
wài
xiū

译文

道德高尚、智慧超凡的人不会做梦,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没有忧愁。做梦是因为想法太多,忧愁是因为欲望太多。忧愁既然不会产生,那么做梦又从何而来呢。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除此之外还需要什么修行呢。

逐句剖析

"至人无梦":道德高尚、智慧超凡的人不会做梦,

"圣人无忧":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没有忧愁。

"梦为多想":做梦是因为想法太多,

"忧为多求":忧愁是因为欲望太多。

"忧既不作":忧愁既然不会产生,

"梦来何由":那么做梦又从何而来呢。

"能知此说":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

"此外何修":除此之外还需要什么修行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忧梦吟》是北宋理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该诗以“至人无梦,圣人无忧”为核心论点展开思辨,指出梦象产生源于思虑纷杂,而忧虑情绪则根植于欲求执着,进而阐明若能化解内心忧思,梦境亦将随之消散的深刻哲理。全诗采用四言句式,语言凝练质朴,通过严密的逻辑推演揭示心境与梦境的内在关联。该诗作为邵雍《伊川击壤集》中的修身养性之作,反映出理学思想对心性修养的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

邵雍(1011~1077),北宋理学家。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卒后赐谥康节。先祖为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邵雍是理学象数派创立者,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其诗多为随口成章的闲适之作,诗风平易明畅,语言浅近通俗而往往寓以理趣机锋,亦有被讥为有韵之语录者,是宋代理学诗的代表,又被称为“击壤体”。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围绕“梦”与“忧”展开,探讨了二者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简洁的话语传达对心境和生活的思考。

2. 分段赏析

“至人无梦”,开篇点明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至人”代表着道德和智慧的最高层次,他们不会被世俗的思绪所困扰,不会做梦,为全诗树立了一个高远的标杆,引发读者对自身精神境界的思考。“圣人无忧”,进一步阐述另一种高尚的人格状态,“圣人”品德高尚,没有忧愁。与上一句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修身养性的理想目标,强调了摆脱忧愁的重要性。“梦为多想”,对“梦”的产生原因进行剖析,“多想”指出是过多的思绪导致了做梦。这一观点揭示了梦的本质,使读者认识到梦境与内心思绪的紧密联系。“忧为多求”,同样对“忧”的根源进行分析,“多求”说明欲望过多是产生忧愁的原因。此句深化了对忧愁本质的认识,让读者明白控制欲望对于消除忧愁的关键作用。“忧既不作”,基于前面的分析进行逻辑推导,如果能够消除忧愁,那么做梦也就失去了产生的基础。此句进一步强调了减少欲望和杂念的重要性。“梦来何由”,承接上句,提出疑问,既然忧愁消除了,梦又从何而来呢。这一问进一步强化了无忧无梦的理想境界,引发读者对如何达到这种境界的思考。“能知此说”,此句转折,提出如果能够明白前面所阐述的道理。为得出最终结论做铺垫,强调了理解哲理的重要性。“此外何修”,得出结论,只要明白这个道理,就无需再进行其他多余的修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南歌子·再用前韵》

下一篇:宋·张耒《屋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