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
·
zài
yòng
qián
yù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dài
jiǔ
chōng
shān
shuì
wǎn
qíng
zhī
zhōng
bào
tiān
míng
mèng
rán
dié
shēn
qīng
lǎo
cái
dōu
jìn
guī
lái
wèi
chéng
qiú
tián
wèn
shè
xiào
háo
yīng
ài
biān
shā
miǎn
xíng

译文

山中下雨我便冒雨去喝酒,傍晚天气晴好我便和衣而睡。不知道报时的钟鼓几时响起。酣睡梦中,我如蝴蝶一样欢乐畅快。人老才尽,还无法实现归隐的志向。我经营家产惹得人们笑话。他们不知道我只想在湖边无泥的地方悠闲散步而已。

逐句剖析

"带酒冲山雨":山中下雨我便冒雨去喝酒,

# 冲:冒着。

"和衣睡晚晴":傍晚天气晴好我便和衣而睡。

# 和衣:睡不解衣。

"不知钟鼓报天明":不知道报时的钟鼓几时响起。

# 天明:天亮。

"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酣睡梦中,我如蝴蝶一样欢乐畅快。

# 梦里栩然蝴蝶:庄周《齐物论》中说,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悠游自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忽然醒过来,觉得自己是庄周。这时,他自己都迷糊了,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呢?栩然:是“栩栩然”的省文(见《齐物相当于“翩翩然”,论》)形容蝴蝶飞舞的样子。

"老去才都尽":人老才尽,

# 老去:引申为老年;晚年。

"归来计未成":还无法实现归隐的志向。

"求田问舍笑豪英":我经营家产惹得人们笑话。

# 求田问舍:指购买田地和房屋。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刘备曾对许汜“求田问舍”表示极度鄙视。

"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他们不知道我只想在湖边无泥的地方悠闲散步而已。

# 免泥:因沙路,故无泥。,自爱:只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歌子·再用前韵》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词的上半部分描绘了词人在旅途中不畏风雨、匆匆赶路的艰辛,以及抵达后安然歇息的温馨场景。而下半部分则着重表达了词人归来后的满腹牢骚,以及面对去留选择的矛盾心境。整首词富含叙事元素,借事抒情,展现了词人旅行结束后那份轻松与释然的心情,同时也映射出他超脱于官场名利、世俗纷扰之外,所秉持的那份旷达、洒脱与淡泊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歌子·再用前韵》这首词是苏轼所写。《苏轼词新释辑评》与《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珍藏版》两部著作均指出,这首词创作于元丰五年(1082)的春天。彼时,苏东坡身处黄州,正经历着因谗言而被贬谪的艰难时期。该词不仅记录了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境遇,也映照出苏轼在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后,心境逐渐走向平复的微妙转变。然而,另一种说法见于《苏轼词选》,其认为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元丰二年(1079),当时苏轼正担任湖州知州一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南歌子·再用前韵》是一首反映旅途生活与人生感慨的题材词。词的上阙细腻描绘了词人在旅途中顶风冒雨、匆匆赶路的艰辛,以及归家后安然歇息的温馨场景;而下阙则深刻表达了词人归乡后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现状的微词与不满,又流露出进退维谷的矛盾心境。整首词富含叙事元素,借事抒情,展现了词人旅途归来后的轻松释然与内心满足,映射出他超脱仕途名利、远离尘嚣俗务的羁绊,以及对生活持有的一种豁达、洒脱、淡泊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用典:“梦里栩然蝴蝶”化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表达了词人超然物外的心境;“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则反用了杜甫的诗句,抒发了词人对年华老去的感慨和归隐未成的无奈。这些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词作的意蕴,也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借景抒情:苏轼在这首词中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上片通过“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的描写,展现了旅途中的辛劳与归来后的宁静,将自然景象与词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山雨、晚晴等自然元素不仅为词作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也寓含了词人的心境变化。

3. 分段赏析

上片细腻地刻画了苏轼旅途中的艰辛与归宿后的宁静。开篇即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苏轼带着几分酒意,不顾山中突如其来的阵雨,匆匆赶路,其劳顿与狼狈之态跃然纸上,这与他后来黄州时期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境界形成鲜明对比。随后,笔触转向归途的安逸,当夕阳西下,天空放晴,苏轼回到凤翔城,疲惫至极,以至于连衣未解便沉入梦乡,直至晨曦初现,城中钟鼓报晓也未曾惊醒他。这一系列叙述,不仅勾勒了天气由雨转晴的变化,更从侧面烘托出旅途的极度疲惫。此外,苏轼还提及了夜梦或晨梦,梦中他化身为蝴蝶,翩然自得,一身轻松,此典出自庄周梦蝶,既寓意旅途结束后心灵的解脱,也映射出他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心境。下片则深入剖析了苏轼归乡后的复杂情感与内心的矛盾挣扎。他感叹“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这里反用前人诗意,实则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与无奈,尤其是考虑到当时他年仅28岁,却已萌生退意,这更多反映了宋代士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即喜以“老”自居。紧接着,他以“求田问舍笑豪英”一句,借典故比喻归隐之志,却自嘲为英雄豪杰所不齿,因归隐意味着放弃早年报国之志,这深刻揭示了苏轼进退维谷的心境。这种情绪在苏轼后来的诗词中反复出现,成为他对仕途与人生深刻思考的一部分。最后,“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一句,以凤翔东湖为背景,既承接了“归来”的主题,又与开篇雨中跋涉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苏轼归乡后的轻松与欣慰,以及他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富含叙事元素,词人巧妙地借事抒情,透过旅途归来的种种经历,传达出一种轻松释然与内心满足的情绪。这不仅展现了词人摆脱官场名利、远离尘世纷扰的束缚,更深刻反映了他旷达不羁、洒脱自在、淡泊名利的人生哲学与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该词多用典,语典、事典用了四个,是诗化的一种表现。

现代湖南文理学院教授王文龙

# 该词以行路开始,以行路告终。中间由冒雨奔波到酣然入梦,由梦变蝴蝶到立志归隐,由立志归隐到湖边漫步,环环连接,丝丝入扣,结构可谓巧妙至极。

现代山东昌潍师范专科学校于培杰、孙言诚《苏东坡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何梦桂《诫子》

下一篇:宋·邵雍《忧梦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