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yín

朝代:宋作者:邵雍浏览量:3
ěr
cōng
míng
nán
shēn
hóng
jūn
wéi
pín
yīn
tàn
yuè
fāng
zhī
wèi
niè
tiān
gēn
shí
rén
qián
xùn
shí
guān
yuè
féng
léi
chù
kàn
tiān
gēn
tiān
gēn
yuè
xián
lái
wǎng
sān
shí
liù
gōng
dōu
shì
chūn

译文

天生聪明的男子,拥有敏锐的耳目,这是上天赋予的财富,不是贫穷。只有探索月亮的洞窟,才能真正认识世间万物,没有踏上天根的旅程,怎能真正了解人生。当乾卦遇到巽卦时,去观察月亮的洞窟,当地卦遇到雷卦时,去观察天根。在天根和月窟之间自由往来,三十六宫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逐句剖析

"耳目聪明男子身":天生聪明的男子,拥有敏锐的耳目,

"洪钧赋与不为贫":这是上天赋予的财富,不是贫穷。

"因探月窟方知物":只有探索月亮的洞窟,才能真正认识世间万物,

"未蹑天根岂识人":没有踏上天根的旅程,怎能真正了解人生。

"乾遇巽时观月窟":当乾卦遇到巽卦时,去观察月亮的洞窟,

"地逢雷处看天根":当地卦遇到雷卦时,去观察天根。

"天根月窟闲来往":在天根和月窟之间自由往来,

"三十六宫都是春":三十六宫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观物吟(其一)》是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邵雍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观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诗人认为,只有通过深入探索自然的奥秘,才能真正认识世界和自我。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月窟”“天根”等,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也深化了主题的表达。首联诗人以自身为例,强调了人类拥有感知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颔联诗人指出,只有深入探索未知(月窟),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没有亲身体验(未蹑天根),就无法真正认识人。颈联进一步深化了探索的主题,通过自然现象的比喻,说明了探索的时机和条件。尾联诗人以一种豁达的态度,表达了对自然和宇宙的热爱,认为只有在自然中自由探索,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邵雍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

邵雍(1011~1077),北宋理学家。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卒后赐谥康节。先祖为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邵雍是理学象数派创立者,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其诗多为随口成章的闲适之作,诗风平易明畅,语言浅近通俗而往往寓以理趣机锋,亦有被讥为有韵之语录者,是宋代理学诗的代表,又被称为“击壤体”。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与不为贫。”诗人以“耳目聪明”形容一个人的感官敏锐、智慧超群,认为这是上天赋予的天赋,而非物质财富的体现。颔联:“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诗人通过探索“月窟”(象征着未知的领域或事物的本质)来认识世间万物,而未亲身体验“天根”(象征着生命的根源或本质)则无法真正理解人生。颈联:“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诗人进一步阐述了在特定的时机(“乾遇巽时”)去观察“月窟”,在特定的环境(“地逢雷处”)去体验“天根”,暗示了认知过程需要合适的条件。尾联:“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诗人描绘了一种自由自在、闲适的生活状态,能够在“天根”与“月窟”之间自由往来,象征着对生命和知识的深刻理解,使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生机和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下一篇:宋·释智朋《偈倾一百六十九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