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枝":斑竹枝啊,
# 斑竹:即湘妃竹。相传舜崩苍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极哀,泪染于竹,斑斑如泪痕,故谓“斑竹”。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泪痕点点寄托着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的幽怨,
# 瑶瑟:以美玉妆饰成的瑟。古代之管弦乐器。,楚客:本指屈原,此处为作者自况。作此词时刘禹锡正值贬官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潇湘深夜月明时":在这潇水湘江之上当着夜深月明之时。
# 潇湘:潇水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北合于湘水,称潇湘。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潇湘神·斑竹枝》是唐代刘禹锡在贬官至朗州后,依照当地迎神曲的曲调填词,创制出这一词调,且写下两首,此处聚焦的是其中第二首。此词取材于古老而动人的湘妃传说。潇湘之地,潇水在湖南零陵县西与湘水交汇,此地被称作“潇湘”,而潇湘神正是指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据《博物志》所述,舜帝南巡,不幸驾崩于苍梧,葬于九嶷山,娥皇、女英听闻噩耗,悲痛万分地赶赴湘水边,哭声凄厉,她们的泪水洒落在湘竹上,化作了斑斑泪痕,湘竹自此得名,而她们最终也投湘水自尽,化身湘水女神,也就是“湘灵”。刘禹锡的这首《潇湘神》,紧扣湘妃故事展开创作。词人借这一凄美传说,抒发内心的情思。或许是自身遭贬的境遇与湘妃失去舜帝后的悲痛有了某种共鸣,词中饱含着对湘妃忠情的赞颂,以及对她们悲剧命运的悲悯。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词句,勾勒出湘妃在湘水之畔哭泣、投江的画面,让湘妃故事在词的世界里得以重现,也让读者透过词作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哀伤与深情,体会到历史传说与个人心境相互交融所产生的独特魅力。
2. 写作手法
用典:整首词运用了湘妃泣竹的典故,通过娥皇、女英为舜帝哭泣泪染斑竹,最终自投湘水成为湘水女神的故事,为词增添了浓郁的神话色彩和文化底蕴,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借古事抒己情。情景交融:“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描绘了在潇湘深夜、明月高悬的情境下,楚客欲听瑶瑟弹奏出的哀怨之音,将人物的情感与周围的环境紧密融合在一起,用凄清、幽冷的环境氛围烘托出哀怨、感伤的情绪,使情与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反复:“斑竹枝,斑竹枝”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了斑竹这一意象,突出了湘妃的泪痕和相思之情,使读者对斑竹所承载的情感有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增强了词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使词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强烈。起兴:词以斑竹起兴,“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借斑竹上的泪痕来寄托湘妃对舜帝的相思之情,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自己被贬后的哀怨和愁思,以物喻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具体的事物之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上阕“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开篇连用两个“斑竹枝”叠句,韵律回环往复,宛如潺潺流水,在听觉上营造出缠绵悱恻的氛围,让哀怨之情如涟漪般层层荡漾。斑竹,本就因娥皇、女英二妃泪洒而成,承载着千古流传的凄美爱情与深切思念。诗人在此重笔描绘斑竹,不只是对传说的简单复述,更是借斑竹上那点点泪痕,将二妃对舜帝的相思具象化。同时,刘禹锡仕途受挫,远贬他乡,自身的失意与愁苦也悄然融入这对爱情悲剧的喟叹之中。他从竹之斑痕联想到人物泪痕,再由泪痕升华至相思,层层递进,情感愈发浓烈,斑竹在其笔下不再只是自然之竹,而是化为相思与哀怨的象征,成为跨越时空传递情感的载体。下阕“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楚客”一词,暗指屈原,亦为刘禹锡自比。屈原流放沅湘,怀才不遇,其哀怨悲愤之情与刘禹锡被贬朗州的心境相契合。“瑶瑟怨”中,瑶瑟本是精美乐器,但其所奏之音在诗人想象里满是哀怨。在静谧幽深的潇湘深夜,明月高悬,清辉洒于水面,四周万籁俱寂,这般空灵又凄清的环境下,诗人渴望聆听那蕴含着无尽哀怨的瑶瑟之音。此音,既是湘灵为思念舜帝而弹奏的悲歌,更是刘禹锡借湘妃故事抒发自身政治失意、无辜被贬的愤懑。此时,历史与现实交织,湘妃的哀怨、屈原的悲愤与刘禹锡的痛苦融为一体,真幻难辨。词人借景抒情,以潇湘深夜的明月、静谧之景烘托内心的哀怨,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沉浸于其营造的哀怨深婉意境之中,久久回味。
4. 作品点评
刘禹锡这首词以祭祀潇湘神为切入点,巧妙地借湘妃传说,倾吐个人政治失意、无辜遭贬的愤懑。词人匠心独运,借助比兴,营造出虚实相生的艺术天地。词中将远古湘妃洒泪成斑竹、投江殉情的凄美神话,与战国逐臣的哀怨,还有自身贬谪湘地的愁绪相互缠绕,融为一体,让一首小词承载起深沉的政治寓意。作者借由环境渲染烘托内心哀怨,词句仿若信手拈来,却营造出幽远意境,语言清新流丽,宛如一条无形纽带,牵起历史与现实,勾起读者无尽遐想,使其沉浸于真与幻的情境交融之中,久久回味,足见其艺术魅力非凡。
# 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昔子瞻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逸绝尘,不可追也。”
宋黄山谷《山谷琴趣外篇》
# 诗云:“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宋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 古致亦不减上章。
清陈廷焯《词则·别调集》卷一
# 此九疑怀古之作。当湘帆九转时,访英、皇遗迹,而芳草露寒,五铢佩远,既欲即而无从,则相思所寄,惟斑竹之“泪痕”;哀音所传,惟夜寒之‘瑶瑟’,亦如萼绿华之来无定所也。李白诗‘白云明月吊湘娥’,与此词之“深夜月明”同其幽怨。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上一篇:唐·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下一篇:唐·白居易《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