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漠秋云起":秋天阴云密布,
# 漠漠:阴云密布的样子。
"稍稍夜寒生":夜里稍稍感觉到了丝丝凉气。
# 稍稍:稍微,略微。一作悄悄。
"但觉衣裳湿":只觉得衣裳潮湿,
# 觉:感觉。,但:只。一作自。
"无点亦无声":没有雨点也没有风声。
# 声:指风声。,亦:也。,无点:不觉得有雨点淋身。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绘了秋夜出行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视觉上漠漠秋云的升起,触觉上夜寒的产生、衣裳的湿润,以及视觉、听觉、触觉综合感知到雨的无点无声,细腻且逼真地展现了秋天微雨的特征,表达了诗人在夜行中对微雨独特景致的感受。
2. 写作手法
感官描写:通过视觉写“漠漠秋云起”,展现秋云弥漫之态;触觉写“稍稍夜寒生”“但觉衣裳湿”,体现夜寒和微雨打湿衣裳的感觉;综合视觉、听觉、触觉写“无点亦无声”,全方位描绘出微雨细密无声的特点。侧面描写:没有直接描绘微雨的形态,而是通过“但觉衣裳湿”,从诗人自身的感受侧面表现出微雨的细密,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到微雨的特点。
3. 分段赏析
“漠漠秋云起”:“漠漠”生动地描绘出秋云密布、弥漫无边的样子,从视觉角度营造出一种昏沉、压抑的氛围,点明了时间是秋天的夜晚,同时也为微雨的出现做了铺垫。“稍稍夜寒生”:“稍稍”细腻地表现出夜寒是逐渐产生的,从触觉的角度让读者感受到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变化,寒意慢慢袭来,进一步烘托出秋夜的清冷。“但觉衣裳湿”:诗人从触觉出发,直接表明感觉到衣裳被打湿,却没有点明是雨,引发读者的好奇与思考,同时也侧面暗示了微雨的存在。“无点亦无声”: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说明没有雨点落下的痕迹,也没有雨的声音,进一步强调了雨的“微”,以独特的方式精准地描绘出微雨细密、轻柔的特点,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微雨的神韵。
4. 作品点评
《微雨夜行》是白居易诗作中颇具特色的小品。从语言风格看,全诗用语用字极为简约质朴,以明白如话的文字,却巧妙地营造出蕴藉含蓄的意境,体现了其诗歌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的特点。在写作手法上,通过对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的细腻描绘,生动且真切地将秋夜微雨及夜行的独特感受展现出来,让读者如临其境。从文学价值而言,此诗虽篇幅短小,却以小见大,在寥寥二十字中精准捕捉自然之景与个人体验,以独特视角丰富了古代写景诗的内涵,具有一定的艺术借鉴意义。
上一篇:唐·白居易《后序》
下一篇:唐·孟浩然《万山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