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坐磐石":我坐在潭边的大石上垂钓,
# 磐石:大石。磐,一作盘。
"水清心亦闲":潭水清澈心境因此而悠闲。
# 亦:一作“益”。
"鱼行潭树下":鱼儿在树阴下游来游去,
# 行:一作“游”。
"猿挂岛藤间":猿猴在树枝藤蔓间嬉戏打闹。
"游女昔解佩":神女以玉佩相赠的故事,
# 游女昔解佩: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
"传闻于此山":听说就是发生在这座山上。
"求之不可得":我既然无缘有如此奇遇,
"沿月棹歌还":不如身披月光唱着歌荡桨而归。
# 棹歌:鼓棹而歌。乐府有《棹歌行》。,沿月:月下顺流行船。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诗人于万山潭垂钓时所见之景,如磐石、清水,鱼游于潭树之下,猿挂在岛藤之间,还提及神女解佩的传说。表达了诗人心境的悠闲、清静、旷达、淡泊,以及求而不得后月下放歌乘舟返回的洒脱。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颔联“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鱼行”“猿挂”描绘了鱼儿在水中游动、猿猴悬挂在藤蔓上的动态画面,充满生机活力;而“潭树”“岛藤”则呈现出相对静止的状态,一静一动相互映衬。从空间上看,“鱼行”处于低处潭水,“猿挂”位于高处藤蔓,高低错落,展现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潭与岛、树与藤,位置上下对应,显示出对称美,在动静转换间尽显冲淡之风。用典:颈联“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巧用郑交甫遇游女解佩的典故。曹植《洛神赋》中所记载,郑交甫曾游于万山,邂逅两位神女,心生倾慕,向神女索要佩饰,游女解佩相赠,然而瞬间游女与佩饰皆消失不见,郑交甫怅惘不已。在诗中,作者虽未明确以郑交甫自比,但万山潭此地流传的这一浪漫典故,触动了作者的心弦。作者借助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将其与眼前的万山潭之景相联系,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美好的氛围,进而表达出自己对世间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悠远的意境与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首联“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诗人静静坐在磐石之上,专注于垂钓之趣。一个简单的“坐”字,尽显悠然自得之态,而澄澈的潭水恰似他内心的映照,一片清宁。诗人虽未直抒“乐”意,可垂钓之乐早已悄然融入这清逸闲适的氛围里,不着痕迹却又真切可感。颔联“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初读时,“鱼行树下”似有悖常理。深入品味才会发现,潭边之树高耸,其影子倒映在潭水中,鱼儿在树影间欢快游动,仿若在树下穿梭。诗人未对树影作正面描绘,却借鱼儿的灵动,让读者自行领略到树影在水中摇曳的美妙姿态,与鱼儿的动态相得益彰,共同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与变化的画面,尽显美的多样性。此外,“鱼行”与“猿挂”,一低一高,相映成趣,拓宽了空间的维度,凸显出距离之美;“潭树下”与“岛藤间”,潭与岛、树与藤,上下对应,呈现出精巧的对称美感,动静结合之妙在此展露无遗。颈联巧妙引入当地传说,曹植《洛神赋》中提及的郑交甫遇神女解佩之事,为万山潭增添了一抹神秘浪漫的色彩。“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当年郑交甫在万山偶遇两位神女,倾慕之下向其索要佩饰,神女慷慨解佩相赠,可转瞬之间,神女与佩饰皆消失不见,徒留郑交甫满心怅惘。孟浩然在此处运用此典,将这古老传说与眼前的万山潭紧密相连,传说中的美好与现实之景相互交织,触动着诗人的情思,也为诗歌意境注入了更为深邃的内涵,自然而然地引出尾联的情感抒发。尾联“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诗人沉浸于游女解佩的美妙传说中,心生向往,却又深知这般美好难以企及。无奈之下,诗人趁着月色,放声高歌,乘船悠然返回。一个“沿”字用得极为精妙,生动地展现出月光如水,洒满归途,诗人一路沐浴在银辉之中,歌声伴随着行舟回荡。这一画面充满诗意,尽显诗人洒脱自在的心境,同时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那份执着与豁达。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满溢着古诗韵味的律体诗作。万山乃诗人时常游历之所,其诗集中有三首作品皆以万山为题。这首诗呈现出古雅质朴的风貌,风格空逸澹宕,字里行间流露出清心闲适之意,尽显诗人在万山景致中所感悟到的悠然心境。
# 孟浩然诗,如……“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萝问”,警语不一。老杜少所推服,独称其句句堪传,集中每以孟先生目之。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三
# 襄阳山水间诗,境象兴趣,不必近摹谢客,而超诣处往往神契。至于灵襟萧旷,洒然孤行,方诸俳骈,尤为挺出矣。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卷十
# 浩然“沿月棹歌还,招月伴人还,沿月下湘流,江清月近人”,并妙于言月。
清施润章《蠖斋诗话》
# 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
近代闻一多《唐诗杂论》
# 蜕出风露,古始未有。古意淡韵,终不可以众作律之,而众作愈不可及。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谭云:澹而永。钟云:宜入律。
明钟惺 谭元春《唐诗归》
# 读至“求之不可得”,试掩下句,看他如何发放。须知才有意,便失之“吾与点也”之意。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
# 不必刻深,风骨自异。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空逸澹宕。
清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
# 吴曰:后半超妙无匹,笔墨之迹俱化烟云,浩渺无际。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白居易《微雨夜行》
下一篇:唐·白居易《江楼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