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山不在于高,
# 在:在于,动词。
"有仙则名":有了神仙就出名。
# 名:出名,有名。
"水不在深":水不在于深,
"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
# 灵:神异。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房子,
# 斯是陋室: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惟吾德馨":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 德馨:德行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馨(xīn),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惟:只。
"苔痕上阶绿":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
# 苔痕上阶绿:“苔痕”两句: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上阶:蔓延到台阶上。上:长到。
"草色入帘青":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 入:映入。
"谈笑有鸿儒":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
#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同“洪”。儒,旧指读书人。
"往来无白丁":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可以调素琴":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 调素琴: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阅金经":可以阅读佛经。
# 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
# 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 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案牍(dú),指官府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躯体。
"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
# 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诸葛: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庐:简陋的小屋子。诸葛:指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
"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 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西蜀,今四川。子云,即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孔子云":孔子说:
#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论语·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
#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何陋”前置的标志。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篇铭文借对陋室周边环境、往来友人以及日常起居的细致描绘,极力凸显“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高洁傲岸的品格与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作者借对“陋室”的描写与赞美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怀。表面写陋室,实则以陋室自比,通过描绘陋室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展现出自己虽身处简陋居所,却拥有高洁的品德、高雅的志趣,体现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比兴: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为喻体,引出本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既增添了文章的韵味,又自然巧妙地揭示主旨,强调陋室因主人品德高尚而别具一格。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将自己的陋室与诸葛亮的草庐、扬雄的亭子作类比。表明自己与古代贤能之士一样,虽居陋室,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抱负,暗示陋室不陋,提升了文章的境界。用“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的说法,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陋室”,指出山因仙而名、水因龙而灵,同理,陋室也会因主人品德高尚而具有不凡价值,以此巧妙引出“陋室不陋”的核心意涵,后文称颂陋室主人的高洁志趣。骈散结合:文中多采用骈句,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又夹杂散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使文章长短错落,活泼灵动,在整齐中又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对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对“草色”,“上阶”对“入帘”,“绿”对“青”,对仗严整。“上”“入”二字赋予景物动态,让静景有了生气,凸显陋室环境的清幽;青绿二色相映,色调素净雅致,衬出居所的清新脱俗,借景致之雅反显陋室不陋。对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世俗喧嚣的丝竹、繁冗的案牍作比,凸显陋室远离纷扰的清净,暗含对官场俗务的疏离与对淡泊生活的自得。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借圣人之语收束全篇,以反问强化“陋室不陋”的主旨,既显论证有力,又暗合自身与古贤同德的追求,余韵悠长。虚实结合:一是实写“谈笑有鸿儒”,虚衬“往来无白丁”;二是实描“调素琴、阅金经”,虚托“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虚实相济显清雅之志。以动写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阶”“入帘”将静态的苔痕、草色化为动态,赋予其神态,使静态景物更显生动,为陋室增添生机。白描:白描贯穿全篇。寥寥数笔勾勒陋室环境、往来人事,不着浓墨,却以极简笔触显清幽之境、高洁之人,于朴素中见真趣,让“陋”与“德”的对照更显鲜明。
3. 分段赏析
开篇化用《世说新语・排调》里“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的说法,以比兴的手法翻出新的意涵。“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用来类比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则以比兴的方式,道出陋室因主人品德高尚而具有了不凡价值。这四句以并列的句式,营造出一种顺流直下的气势,成了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言,字里行间满是哲理诗那般精炼警策的韵味。紧接着托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句化用了《尚书・周书・君陈》中“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的典故,确立了以品德自我勉励的主旨,也构建起“陋室不陋”的逻辑:写陋室的“陋”,是为了衬托主人的“贤”;而写主人的“贤”,又反过来证明“陋室不陋”,形成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文中描写陋室的景致、往来的人物、发生的事情,都紧紧扣住“陋”与“德”这两个核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绘出室内外的景色,“痕”“色”二字让“苔”“草”变得具体可感,“上阶”“入帘”的动态描写,将原本静态的景物写活了,仿佛它们有了神态一般,把室外的景致引入室内,为陋室增添了几分生机。“绿”“青”这两种色彩的运用,映衬出陋室的闲雅与清幽,也为后面叙述人物活动营造了合适的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的是陋室中交往的情景,借着高雅的友朋,能看出作者的身份以及他性情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讲述的是陋室中的日常之事,前两句用散行的句式,后两句则是骈偶的句式,骈句与散句交错使用,自有一番韵律之美。从正面写弹奏素琴、翻阅金经的清雅之事,从反面写没有世俗丝竹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形的安适,正反两面以及句子内部的呼应对照,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体态安闲的高人形象,用这种“心闲体静”的状态,衬托出作者“勤于修德”的追求,揭示出陋室之所以不陋的根源。结尾处引用古人、古迹和古语来收束全文。拿南阳的诸葛庐、成都的子云亭和陋室相比,达到了自我安慰、自我勉励的目的;援引孔子“何陋之有”的话,表明自己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契合。特意省略了“君子居之”这几个字,既与前文的“惟吾德馨”相呼应,又暗暗透出君子住在里面的意思,显得巧妙有趣又不张扬,让文章实现了上下古今的交融,蕴含着无限的情致与悠长的韵味,在收束全篇的同时,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 作品点评
《陋室铭》篇幅不满百字,堪称短小,格局却极宏大。矮山、浅水为陋室作衬,又与诸葛庐、子云亭一同提及;居于此间,有古代贤人与当世鸿儒相伴,这陋室实则不“陋”。全文想象开阔,意涵深厚,自有咫尺之间藏万里气象的妙处。
# 陋室之可铭,在德之馨,不在室之陋也。惟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之中,触目皆成佳趣。末以“何陋”结之,饶有逸韵。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 陋室但作知足话头,终脱不得个“陋”字。以“德馨”为主,则室以人重,陋而不陋矣。此文殆借室之陋以自形容其不凡也。虽不满百字,而具虎跳龙腾之致。
清谢有煇《古文赏音》
# 通篇总是“惟吾德馨”四字衍出,言有德之人,室藉以重,虽陋亦不陋也。起四句以山水喻人,次言室中之景、室中之客、室中之事,种种不俗。无他繁苦.即较之南阳草庐、西蜀玄亭,匪有让焉,盖以有德者处此,自有不同者在也。末引夫子“何陋”之言,隐藏“君子居之”四字在内。若全引,便著迹,读者皆不可不知。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 句句将“陋”字翻案,末引孔子语作证据归束,最为有结构。
清过珙《详订古文评注全集》
# 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起以山水喻引,则来不突;末引古结,则去不尽,中间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布置层次。末引“何陋”之言,隐藏“君子居之”四字在内,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 起首四句,兴起室以德重意。“惟吾德馨”一语,道尽陋室增光处,最为简要、以下皆言吾德之能使陋室馨也,是故苔痕草色,无非吾德生意;谈笑往来,无非吾德应酬、调琴无丝竹乱耳,阅经无案牍劳形,愈不问而知为吾德举动矣。吾德之能使陋室馨者如是,虽以是室比诸葛草庐、子云玄亭,无多让焉,末引“何陋”作结,而诵法孔子,其德又何可量耶?室虽陋亦不陋矣。至其词调之清丽,结构之浑成,则文虽不满百字,自具大雅。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
上一篇: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下一篇:唐·杜甫《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