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āng
xiào
biāo

朝代:唐作者:李绅浏览量:1
jiǎ
jīn
fāng
yòng
zhēn
jīn
ruò
shì
zhēn
jīn
jīn
shí
zǎi
cháng
ān
kōng
yòng
gāo
xīn

译文

只有虚假劣质的东西才需要华美的包装,如果是真实的、好的东西,就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来掩饰了。十年春秋苦读才能及第,你为什么期望不用积累知识,就能实现那些远大的志向。

逐句剖析

"假金方用真金镀":只有虚假劣质的东西才需要华美的包装,

# 镀:包装。,假:虚假。

"若是真金不镀金":如果是真实的、好的东西,就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来掩饰了。

# 真金:真实。

"十载长安得一第":十年春秋苦读才能及第,

# 十载:十年。

"何须空腹用高心":你为什么期望不用积累知识,就能实现那些远大的志向。

# 何须: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答章孝标》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属赠答题材诗作。此诗为李绅规劝友人章孝标所作,当时章孝标于元和十四年(819年)进士及第后,作诗“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流露自得之情,李绅遂以诗相诫。前两句“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以金喻人,通过真假对比阐明内在品质的重要性,强调真才实学无需外在粉饰;后两句“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结合章孝标多年苦读方中进士的经历,劝其戒骄戒躁、务实进取。全诗语言质朴直白却蕴含深刻哲理,既批评了虚荣浮躁的心态,又揭示了追求内在价值的人生至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乌程令李晤之子,元和元年登进士第,曾因触怒权贵下狱。武宗时,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谥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颇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其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晚年自编诗集《追昔游诗》叙述其平生游历,抒怀旧之情,发兴衰之感,颇有兴味。代表作品《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传诵不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酬答诗。诗中借科举十年终中的事例,劝诫友人保持谦逊质朴,莫因功名虚妄滋生骄矜,通过真假镀金之喻阐明真才实学无需矫饰的哲思,将对友人的关怀融入务实进取的醒世之教。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人以“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为喻,将人的真才实学即本体比作无需修饰的真金,虚浮伪饰则如镀金假物。此喻通过对比真伪金器的本质差异,既辛辣讽刺了章孝标以虚名自矜的浅薄,又深刻揭示了内在价值无须外饰的哲理。

3. 分段赏析

首句“假金方用真金镀”以“假金”暗喻缺乏真才实学之人,需借“真金镀”的外在修饰来掩饰内在空虚。此句通过“假”与“真”的对比,揭示虚饰行为的本质,点明唯有虚假之物才需借助他物提升价值,为全诗立论奠定基础。第二句“若是真金不镀金”承接前句,以“真金”象征真才实学,“不镀金”直指无需外饰的天然品质。以否定句式强化内在价值的决定性作用,既呼应前句的比喻逻辑,又形成自然转折,凸显表里如一的至理。第三句“十载长安得一第”中“十载”强调科举之路的漫长艰辛,“得一第”以轻描淡写的语气反衬功名获取之不易。数字与地名的具体化处理,既点出章孝标苦读经历,又为下文劝诫提供事实依据,使说理更具针对性。尾句“何须空腹用高心”以“空腹”喻指学识空疏,“高心”直指好高骛远的心态。反问句式将规劝之意推向高潮,既批评了中第后的浮躁之气,又以务实精神收束全诗,在哲理层面完成对虚荣心态的解构与对内在修为的倡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孙樵《县令挽纤》

下一篇:唐·薛莹《秋日湖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