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

朝代:唐作者:虞世南浏览量:2
chuí
ruí
yǐn
qīng
liú
xiǎng
chū
shū
tóng
gāo
shēng
yuǎn
fēi
shì
jiè
qiū
fēng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逐句剖析

"垂緌饮清露":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

#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垂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出疏桐":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 疏桐:繁茂而枝干分披的梧桐。疏:开阔、稀疏。,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居高声自远":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

# 居高: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非是藉秋风":而不是依靠秋风。

# 秋风:暗指帝王的权势。,藉:凭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为诗人受到唐太宗的知遇之恩而作。作为一首咏物诗,它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与鸣声加以描写,赞美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凡品德,暗中比喻自身品格高洁,无需凭借外在力量便能声名远扬,抒发了对内在品格的热忱赞美与高度自信。全诗运用托物比兴手法,诗人以蝉的高洁傲世品格自比,塑造的形象完整丰满,韵味含蓄悠长,描写上动静结合,细腻入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初四大书家”之一,诗人

虞世南(558~638),唐代书法家、诗人。字伯施,谥文懿,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人。虞世南的一生经历陈、隋、唐三代的变革,其间征乱不断。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早期的诗歌呈现出婉缛、绮丽、藻饰的特点。入唐后,其作品的描写重点由场面转到景物,诗歌风格由婉缛变为清新。代表作品有《春夜》《咏舞》《蝉》等。传世书法作品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序》,还有传为他的行草墨迹《汝南公主墓志铭》。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担任弘文馆学士,成为朝廷重臣。他为人低调,踏实勤奋,因而得到李世民的诸多称赞与赏识,常被邀请参与一些典礼活动。一日,李世民雅兴大发,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一同谈诗论画,期间询问众人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了这首诗。诗人的一生颇为坎坷,起初在南朝陈任职,后来隋朝灭掉陈,他便与兄长虞世基一同来到长安,“大业初,累授秘书郎,迁起居舍人。”宇文化及杀害隋炀帝后,虞世南被挟持至聊城,“又陷于窦建德,伪授黄门侍郎。”“太宗灭建德,引为秦府参军。”此后,他一直辅佐唐太宗,逐渐位高权重,声名显赫,去世后“敕图其形于凌烟阁。”由此可见,诗人一生始终坚守正道,在纷乱的乱世中谨身自守,最终得以遇上贤明的君主,成就了美好的名声。这首诗便是诗人勤于自我勉励的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借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与鸣声的描写,写出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凡品德,暗喻自身品格高洁,抒发了对内在品格的赞美与自信。

2. 写作手法

拟人:“流响出疏桐”中,“出”字赋予蝉以人的情态。蝉本是无意识的鸣虫,这里却似有意让鸣声从疏桐中传出,生动展现出蝉声传送的意态,仿佛能让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拟人化描写,让读者想见人格化的蝉所具有的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象征:“垂緌饮清露”中,“垂緌”象征着显宦身份,因为古代常用“冠缨”来指代贵宦;“清露”则象征着高洁的品性。这一句表面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则通过这些象征,将“贵”与“清”统一在蝉的形象中,暗含诗人自身的品格与身份。铺垫:“垂緌饮清露”中“贵”与“清”的统一,为后文“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做了反铺垫。它先让读者接受“贵”与“清”可共存的设定,使得后文强调“清”无需借助“贵”的观点更易被理解,让整首诗的逻辑更连贯。托物言志:“流响出疏桐”通过描写蝉在疏桐上发出连绵的鸣响这一景象来寄托情感与志向。古代有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说法,诗人写蝉在疏桐上鸣叫,以此展现蝉的品格高尚。“流响”体现蝉声的悦耳悠长,“出”字凸显蝉声的远传,借蝉的这些特点,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与追求。

3. 分段赏析

首句“垂緌饮清露”,刻画了蝉垂下触须、吸食清露的模样。这一句从表面看是在描述蝉的外形和饮食习惯,实际上每一处都蕴含着比兴象征的意味。“垂緌”暗指官员的身份,因为在古代,人们常常以“冠缨”来代指达官贵人。在常人看来,这种显贵的身份地位与“清”是存在矛盾甚至互不相容的,但在诗人的笔下,却将它们融合在“垂緌饮清露”这一形象里。这种“贵”与“清”的统一,恰好为三、四两句中“清”不需要借助“贵”做了反向铺垫,笔法十分巧妙。次句“流响出疏桐”描绘了蝉的叫声能够远远传开。古代有凤凰只在梧桐树上栖息的说法,这里写蝉的鸣叫声从疏桐中传出,是在说它品格高尚。梧桐是高大的树木,用一个“疏”字,更能体现出它枝干的挺拔清峻,并且和末句的“秋风”相互呼应。“流响”,描绘的是蝉长时间鸣叫不停,声音悦耳。“流”字,形容蝉的叫声就像泉水流动一样,连续不断,平和清新。用一个“出”字,将蝉声传播的状态生动地展现出来,仿佛能让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和力度。这一句虽然只写了声音,但读者从其中却能想象出被赋予人格的蝉所具有的那种清雅俊秀、高尚不凡的风度。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刻画,三、四两句的抒发才有了坚实的依据。“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运用比兴寄托的关键语句,它是在前两句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能够传得很远,一般人常常认为是依靠秋风的传送,诗人却有不同的理解,对这种看法予以否定,着重指出这是因为蝉处在高处,自然能让声音传得远。这种独特的感受包含着一个道理:自身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借助某种外在的力量(比如权势地位、有能力之人的帮助等),自然能让名声传播开来,就像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不需要借助优秀史官的文辞,不依托奔走钻营的势力,名声自然会流传到后世”。这里着重强调的是人格的美好,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映衬,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展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唐太宗曾经多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被赋予人格的“蝉”,或许也带有自比的意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构思精巧,运用托物比兴的手法,借蝉来抒发情志,既赞美了蝉的高雅情致与俊逸风姿,又暗中寄托了自己的显贵身份,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称颂。全诗风格清新俊朗,笔墨凝练集中,所持的观点清晰明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钟云:与骆丞“清畏人知”语,各善言蝉之德。谭云:于清物当说得如此。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咏物诗固须确切此物,尤贵遗貌得神,然必有命意寄托之处,方得诗人风旨。此诗三、四品地甚高,隐然自写怀抱。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末二句,占地步。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三四句借蝉抒怀,言果能立身高洁者,不待凭借,自能名声远闻也。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刘: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抒含冤莫白之悲;贾岛“折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有兀傲不平之致;李商隐“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寓孤寂落泊之感;此则自写品格,顾盼高远。同一咏蝉而兴寄各殊,处境不同也。

近代刘拜山、富寿荪《千首唐人绝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下一篇:唐·杜甫《石壕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