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shè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3
zuò
shè
zhāo
yǒu
guān
shān
nóng
gèng
yíng
nián
rán
xiāo
lái
chù
zǒu
shā
ér
tóng
zuì
lián
miàn
bào
tóu
shí
ōu
shì
zhēng
yán
wáng
hóu
jiàng
xiàng
ráo
zūn
guì
nóng
xiǎng
diān

译文

社日里早上祭祀的活动很值得观赏,山农们祈求福气更是为了迎接新年。忽然间不知从哪里传来了箫鼓之声,可把儿童们跑坏了,真是让人觉得可爱。戴着虎面豹头面具的人们不时地自我顾盼,民间的歌谣和城市里的舞蹈各自争奇斗艳。王侯将相虽然无比尊贵,却换不来山农们在这社日里一时的欢乐癫狂。

逐句剖析

"作社朝祠有足观":社日里早上祭祀的活动很值得观赏,

"山农祈福更迎年":山农们祈求福气更是为了迎接新年。

"忽然箫鼓来何处":忽然间不知从哪里传来了箫鼓之声,

"走杀儿童最可怜":可把儿童们跑坏了,真是让人觉得可爱。

"虎面豹头时自顾":戴着虎面豹头面具的人们不时地自我顾盼,

"野讴市舞各争妍":民间的歌谣和城市里的舞蹈各自争奇斗艳。

"王侯将相饶尊贵":王侯将相虽然无比尊贵,

"不博渠侬一饷癫":却换不来山农们在这社日里一时的欢乐癫狂。

# 渠侬:方言,他(她),他们。,博:一作“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观社》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律诗,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社日的热闹景象。诗中展现了山农们祭祀祈福、迎接新年的场景,箫鼓齐鸣,儿童奔走,人们戴着虎面豹头等面具,载歌载舞。通过对这一民俗活动的描写,反映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欢乐,也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关注与喜爱,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忽然箫鼓来何处”是听觉描写,“虎面豹头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是视觉描写,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绘社日的热闹场景。对比:“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饷癫”将王侯将相的尊贵与山农们在社日中的欢乐癫狂进行对比,突出了乡村社日中人们纯粹的快乐。细节描写:“虎面豹头时自顾”等对人们面具和神态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社日活动中人们的形象和状态。

2. 分段赏析

《观社》首联:“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开篇点明社日祭祀活动很值得一看,山农们通过这样的活动来祈福迎年,交代了事件和目的,为全诗奠定了欢乐的基调。颔联:“忽然箫鼓来何处,走杀儿童最可怜”,箫鼓之声不知从何处传来,引得儿童们兴奋地奔跑,“走杀”“最可怜”生动地写出了儿童的活泼可爱和对社日活动的好奇与热情。颈联:“虎面豹头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具体描写社日活动中人们的装扮和表演,戴着虎面豹头面具的人们不时自我欣赏,民间的歌谣和舞蹈竞相展示着美好,描绘出热闹、欢乐的场景。尾联:“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饷癫”,由前面的场景描写转为议论感慨,即使王侯将相拥有尊贵的地位,也比不上山农们在社日这一会儿的欢乐癫狂,深化了对乡村社日欢乐氛围的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下一篇:宋·释文准《偈十二首(其十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