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xíng
shì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高翥浏览量:2
luò
jìn
tóng
huā
chūn
xiū
guò
qiáng
xīn
zhú
tuò
chū
chōu
shān
xíng
huáng
huá
xiǎo
qiáo
tīng
jiū

译文

桐花全部凋谢,春天也即将结束,新长的竹子穿过墙头,笋壳刚刚开始抽离。我在山间行走,每走一步都觉得脚下的黄泥路湿滑难行。我在溪边的小桥上短暂停留,静静聆听斑鸠的啼叫。

逐句剖析

"落尽桐花春已休":桐花全部凋谢,春天也即将结束,

"过墙新竹箨初抽":新长的竹子穿过墙头,笋壳刚刚开始抽离。

"山行步步黄泥滑":我在山间行走,每走一步都觉得脚下的黄泥路湿滑难行。

"小立溪桥听雨鸠":我在溪边的小桥上短暂停留,静静聆听斑鸠的啼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行即事二首(其一)》是南宋诗人高翥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以春末山行为背景,围绕山间景物展开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闲适心境。诗中,桐花落尽、新竹抽芽勾勒出宁静画面,黄泥路滑、溪桥听雨鸠等细节生动鲜活。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运用白描手法,将春末山间景象自然呈现,不着过多雕琢,却让闲适氛围跃然纸上。如桐花、新竹点明时节,黄泥、雨鸠增添生活气息,动静结合间尽显山行意趣。该诗以简洁笔触捕捉自然之美,生动呈现春末山间的独特景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高翥(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涧,余姚(今属浙江)人。孝宗时游士,壮年游历东南之地,暮年归隐临安西湖,落寞以终。高翥工诗,风格近于晚唐,在江湖派中颇有才情。其诗婉转流畅,气象浑厚。七绝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七律爽利而能工致。黄宗羲赞许其为“千年以来”余姚之“诗祖”。代表作品有《杂兴》《秋日》《晓出黄山寺》等。著有《菊涧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出游诗。通过细腻笔触描绘出游所见,生动展现了山间行旅的悠然闲适之趣,将自然之美与生活之味巧妙融合,尽显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洞察与诗意表达。

2. 分段赏析

“落尽桐花春已休”一句,点明了时节。桐花通常在春季开放,是春景的代表之一。而“落尽桐花”,生动地描绘出桐花凋谢殆尽的画面,意味着春天即将结束,一个“休”字,将春天的离去之感渲染得十分强烈,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时节更替的氛围,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丝对春天逝去的淡淡感慨。“过墙新竹箨初抽”是对新生事物的描写。诗人的目光从凋零的桐花转向了新生的竹子,“过墙”一词,形象地展现出竹子生长的动态,仿佛它们充满生机地冲破了围墙的限制。“箨初抽”细致地刻画了新竹刚刚抽出笋壳的状态,“初”字强调了新竹的稚嫩与新鲜,给人以清新之感,与上句衰败的春景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自然万物新旧交替的生命力。“山行步步黄泥滑”具体描写诗人山行的经历。“步步”强调行走过程中每一步的艰难,而“黄泥滑”则生动地描绘出山间道路因雨后泥泞不堪的景象,这不仅是对环境的客观描述,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山行的不易,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诗人行走在湿滑山路上的小心翼翼。“小立溪桥听雨鸠”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画面。诗人在历经湿滑山路的行走后,在溪边的小桥上短暂停留。此时,他静静地聆听着雨鸠的啼叫。“雨鸠”在古代诗词中常作为春天的意象出现,虽然春天已近尾声,但雨鸠的叫声似乎还在延续着春天的气息。这一句以动衬静,用雨鸠的啼鸣衬托出山间环境的清幽宁静,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在山行过程中,于这片刻停留里所享受到的闲适与悠然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秃山》

下一篇:宋·蔡伸《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