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朝代:宋作者:高翥浏览量:3
tíng
cǎo
xián
qiū
duǎn
cháng
bēi
qióng
chuán
xiǎng
hán
jiāng
dòu
huā
jiě
tōng
lín
hǎo
yǐn
màn
yīn
qín
yuǎn
guò
qiáng

译文

庭前的草儿衔着几分秋意,蟋蟀、寒蝉的鸣叫相互应答。长长的的豆荚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他们似乎也懂得邻里和谐的重要,曲曲弯弯地爬过墙头,好像是去慰问隔壁邻家。

逐句剖析

"庭草衔秋自短长":庭前的草儿衔着几分秋意,

# 短长:说长道短,议论秋风好坏。,衔:衔恨,含恨。

"悲蛩传响答寒螀":蟋蟀、寒蝉的鸣叫相互应答。

# 寒螀:蝉。,蛩:蟋蟀。

"豆花似解通邻好":长长的的豆荚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他们似乎也懂得邻里和谐的重要,

# 通:沟通。,解:理解,懂得。

"引蔓殷勤远过墙":曲曲弯弯地爬过墙头,好像是去慰问隔壁邻家。

# 殷勤:情意殷切。,引蔓:伸长蔓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日》是南宋诗人高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秋日庭院景象,庭草含秋意自生短长,蟋蟀寒蝉声相应和;豆花似通人意,蔓茎越墙延伸邻家。诗人以“衔”“答”“解”等拟人化动词赋予草木虫鸟灵性,语言质朴却生动传神,通过细微物象展现秋日生机,体现宋代田园诗对自然观察的细腻与生活意趣的捕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高翥(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涧,余姚(今属浙江)人。孝宗时游士,壮年游历东南之地,暮年归隐临安西湖,落寞以终。高翥工诗,风格近于晚唐,在江湖派中颇有才情。其诗婉转流畅,气象浑厚。七绝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七律爽利而能工致。黄宗羲赞许其为“千年以来”余姚之“诗祖”。代表作品有《杂兴》《秋日》《晓出黄山寺》等。著有《菊涧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高翥作为江湖派诗人中颇具才华的代表,此篇短诗是其于夏末秋初时节,感受秋风拂面时,于居所庭院信步而作的即兴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田园诗,通过描绘秋日庭草的萧瑟、悲蛩寒螀的哀鸣与豆花越墙的殷勤,既抒发了诗人对自然时序的敏锐感知,又以豆蔓“通邻好”的巧妙比喻,寄托了对人际温情的深切向往。

2. 写作手法

​​拟人:首句”庭草衔秋“中”衔“字赋予庭草以人的动作,暗示秋意被草木含纳;次句”悲蛩答寒螀“中”答“字将蟋蟀(悲蛩)与寒蝉(寒螀)的鸣叫人格化,表现秋虫间的互动呼应。比喻:”豆花引蔓过墙“既实写豆科植物藤蔓的自然生长特性,又隐喻邻里间的友好往来;”似解通邻好“直接将豆花拟人化为善解人意的使者,暗示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

3. 分段赏析

首句:“庭草衔秋自短长”描绘了秋天庭院的细节。小草好像自己知道秋天来了,尖端染上金黄,“衔”这个字让小草显得有灵性,既符合植物生长的规律,又体现了季节带来的变化。第二句:“悲蛩传响答寒螀”通过秋虫声营造氛围。蟋蟀和寒蝉的叫声此起彼伏,“答”字让庭院里充满了交织的虫鸣。虽然虫鸣本是自然声响,但“悲”字带出愁绪,“寒”字透着凉意,让这些声音都染上了人的情感温度,暗示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第三句:“豆花似解通邻好”借花朵表达邻里情谊。藤蔓上的豆花仿佛懂得人情世故,“似解”这个词用得巧妙,既保留植物自然属性,又赋予人性色彩。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既含蓄又为下文埋下伏笔。结尾:“引蔓殷勤远过墙”把情意化作具体画面。藤蔓努力爬过墙头的样子,就像邻里之间的情谊翻越了围墙。植物原本只是向着阳光生长,此刻却像带着心意去探访邻居,普通植物中藏着深厚人情,最能体现诗人观察事物的深刻。

4. 作品点评

写”秋日“的诗词常带萧瑟感,多体现传统悲秋主题。此诗却通过”庭草衔秋“、”悲蛩答寒“到”豆花引蔓过墙“的意象转换,运用物象映射人情的艺术手法,在读者面前呈现了自然万物共生共荣、人间温情流转的生活图景。这种突破传统范式的秋日书写,构建出不同以往的审美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小诗,写深秋庭院小景,以拟人手法表现花草昆虫之情态,借以寄托对人情世态的感想和讽喻。其妙处在于秋景既佳,秋情亦好,比喻贴切微妙,读来饶有兴味。秋草、悲蛋、寒螀、豆花,加上“秋气”,无一不是平常的景物,但是色彩、声音、高低、植物动物都写到了,而且赋子了一般人的感情,全不见选材、炼意上的痕迹,写来十分自然。另外,诗人在后两句妙借越墙的豆荚藤蔓,表达了沟通人际间友好关系的美好愿望。历来的节令诗借景抒情者虽多,却很少有从这个角度下笔的,可谓意境新鲜。

不详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甘久生《宋诗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克庄《杂记十首其一》

下一篇:宋·刘克庄《杂记十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