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山头多墓田":南山北山上有很多墓地,
# 墓田:墓地。
"清明祭扫各纷然":清明时节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
# 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
"纸灰飞作白蝴蝶":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
# 作:像。
"泪血染成红杜鹃":痛哭而流出的血泪染红了满山的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
# 狐狸眠冢:狐狸躺在坟上睡觉。,日落:黄昏。
"夜归儿女笑灯前":晚上归家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
# 夜归:晚上回家。
"人生有酒须当醉":人生本来如此,今朝有酒就应今朝醉,
# 当:本来如此。
"一滴何曾到九泉":百年之后就连一滴也带不到地底。
# 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南宋诗人
高翥(1170~1241),南宋诗人。字九万,号菊涧,余姚(今属浙江)人。孝宗时游士,壮年游历东南之地,暮年归隐临安西湖,落寞以终。高翥工诗,风格近于晚唐,在江湖派中颇有才情。其诗婉转流畅,气象浑厚。七绝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七律爽利而能工致。黄宗羲赞许其为“千年以来”余姚之“诗祖”。代表作品有《杂兴》《秋日》《晓出黄山寺》等。著有《菊涧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清明感怀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明祭扫时纸灰如蝶、泪染杜鹃的凄艳景象,以及日落狐眠冢上、夜归儿女灯前的人鬼殊途之景,营造出生死相隔的苍凉意境,既展现了传统祭扫仪式的喧嚣表象,又揭示了人的生命无常。
2. 写作手法
比喻:“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纸灰”比作“白蝴蝶”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祭祀时焚烧纸钱时纸灰随风飘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逝者深切的怀念与无尽的哀伤。对比: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通过对比墓地荒凉与家中温馨的场景,强化了生死的界限与生命的无常。增强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深化了诗人对生死问题的思考。用典:“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二句分别运用《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典故和《华阳国志》中望帝杜宇化鹃啼血的传说,表达对逝者的眷恋,又暗含对生命脆弱、阴阳永隔的无奈。细节描写:“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纸灰化为白蝶,既美化了焚纸的肃穆,又以蝶的短暂生命隐喻逝者不可追的魂魄,赋予死亡凄美意蕴。将泪水染血的悲痛与杜鹃花红结合,凸显生者肝肠寸断之痛。白描:“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以“南北山头”展现墓地的广阔,“各纷然”简笔呈现人群纷至沓来的祭扫场景,不修饰却传递出普遍性哀思。直抒胸臆:“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中“须当醉”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呼吁及时行乐,否定祭祀对逝者的实际意义。“一滴何曾到九泉”直言祭奠的酒食无法抵达黄泉,仅是生者的自我慰藉。
3. 分段赏析
首联“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诗歌开篇以广阔的视角描绘清明时节特有的景象:南来北往的山头上遍布着墓田。一个“多”字点明了规模之大,“纷然”则生动刻画出众多祭扫者穿梭忙碌的场景,渲染出清明节人群聚集、庄重而又略显微喧的氛围。颔联“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此联通过精妙的想象,将具体事物升华为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燃烧的纸钱灰烬在风中飞舞,诗人将其想象成翻飞的白蝴蝶,这一比喻既描绘了纸灰轻盈飘散之态,也隐含着一丝哀伤的美感与无常的感慨。扫墓人悲痛流淌的血泪,则被想象成染红了盛开如血的杜鹃花。这里化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将无形的血泪化为有形且炽烈的视觉意象“红杜鹃”,极写生者的悲恸之情。颈联“日墓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诗人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生死之间的隔膜与人情的变迁。白昼过去,日暮降临,荒凉的墓冢之上狐狸安然栖息,反衬出逝者长眠、墓园冷寂的情景。同一时间,结束了祭扫的人们回到家中,在温暖的灯前与儿女欢聚,言笑晏晏)。这一冷一暖,一生一死,一凄凉一欢乐,形成巨大反差,深刻展现了生者生活依旧,生命归于自然的现实以及生者对死亡的短暂记忆。尾联“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由前文所见的生死对比引发深切的人生感慨和议论。诗人直言不讳地提出了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人生有酒须当醉”。这并非单纯的享乐思想,而是基于一个清醒得近乎冷酷的现实认知:“一滴何曾到九泉?”九泉之下,亲人又怎能享受到一滴祭奠的酒水?这是对世间繁复祭奠形式的深刻反思,尖锐地指出祭品对于亡者毫无意义,从而点明主旨:与其追求虚无的死后哀荣,不如把握当下,珍惜有限的生时欢聚。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对清明祭祖进行了反传统解读,推陈出新,倡导珍惜眼前欢愉、及时享受。
上一篇:宋·梅尧臣《巧妇》
下一篇:宋·吴文英《宴清都·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