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3
wèi
sāo
rén
dāng
qiǔ
liáng
kuàng
suí
liú
zuò
chóng
yáng
zhèng
yuán
zài
yǒu
yōu
kěn
wèi
rén
jiǎn
miào
xiāng
wǎn
xiāng
féng
bàn
shān
biàn
便
máng
zhé
zhī
huáng
huā
yīng
lěng
xiào
dōng
yóu
xiàng
táo
wēng
chǒng
guāng

译文

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花也许会冷笑那些家养的菊花,因为家菊们竟然向陶渊明寻求恩宠。

逐句剖析

"未与骚人当糗粮":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

# 糗粮:干粮。指被文人赏识。糗,炒熟的米、麦等谷物。,骚人:屈原作《离骚》,因称屈原为骚人。后将骚人墨客称那些风雅文人。,未与:不给。不追求被文人赏识。

"况随流俗作重阳":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政缘在野有幽色":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

# 政缘:正因为。政,即“正”。

"肯为无人减妙香":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

# 肯为:怎肯因为,难道因为。

"已晚相逢半山碧":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

"便忙也折一枝黄":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

# 黄:指黄菊。

"花应冷笑东篱族":野菊花也许会冷笑那些家养的菊花,

# 东篱族:篱边人种的菊花。

"犹向陶翁觅宠光":因为家菊们竟然向陶渊明寻求恩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野菊》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描绘了野菊生长在野外,不被骚人重视,不随重阳流俗,却有着幽色妙香的特点。诗人通过托物言志、拟人等手法,借野菊表达了对坚守自我、不慕名利品格的赞美,同时讽刺了趋炎附势的行为。全诗写得脱俗、婉转、流畅,让人印象深刻。在许多的咏菊作品中,这是很有独创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野菊》作于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时杨万里因不满朝廷权争,多次辞官未果。五月,召赴杭州,辞;六月,奉旨不许,再辞;八月,除焕章阁待制(仍是虚衔),再与祠禄,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言志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野菊》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以咏物为题材。前两联通过“未与骚人当糗粮”“政缘在野有幽色”等句,对比野菊与家菊的境遇,强调其天然幽香与独立品格;后两联以“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等意象,借野菊之口讽刺世俗对名利的追逐。全诗托物言志,既赞野菊的高洁,亦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志趣。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全诗围绕野菊展开,通过描写野菊“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的特点,借野菊不随流俗、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的品质,表达诗人对坚守自我、不慕名利品格的赞美,以及自身的人生志向。拟人:“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将野菊拟人化,赋予其“冷笑”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野菊对东篱之菊攀附陶翁行为的不屑,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和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野菊》首联诗人点明野菊既不攀附文人,亦不迎合重阳赏菊的世俗,凸显其孤高。颔联“在野”与“无人”形成张力,强调野菊即便无人欣赏仍保持幽香,暗喻君子内修自持。颈联写诗人偶遇野菊,即便天色已晚、行色匆匆,仍折花相赏,诗写至此,已流露出对野菊的浓厚兴趣。尾联更以写野菊花的自豪感来进一步表达对它的赞美。“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两句,诗人写野菊以“冷笑”讥讽家菊向陶渊明邀宠,批判依附权势的世俗风气,升华主题。

4. 作品点评

《野菊》是宋代咏物诗中的佳作,以野菊喻人,语言清新而意蕴深刻。诗人写野菊,在无人看重的情况下,幽闲自得,不减妙香,不慕赏识,有意将它与菊花对比,并倾注了自己的关切赞美之情。在大量的咏菊诗中,这是颇有独创性的。“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两句,既继承了陶渊明菊诗的隐逸传统,又以对比和拟人手法赋予野菊独立人格,突破了传统咏菊诗的窠臼,尽显其独特的文学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慧开《颂古四十八首(其十二)》

下一篇:宋·赵时韶《林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