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官城里每日音乐声轻柔悠扬,
# 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半入江风半入云":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此曲只应天上有":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
#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人间能得几回闻":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能听见几回?
# 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宴饮音乐的诗。描绘了锦官城花卿府中丝管齐鸣的场景,展现了音乐的美妙动听,营造出热闹而优雅的氛围。借对音乐的赞美,实则委婉表达了对花卿僭越行为的讽刺,体现出诗人对社会秩序和朝廷纲纪的关注。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前两句“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为实写,具体描绘音乐演奏的场景,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丝竹声在空气中回荡。后两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是虚写,将音乐比作天上仙乐,以想象来烘托其超凡脱俗,虚实结合,使乐曲的美妙得到了极致展现。通感:“锦城丝管日纷纷”中,“纷纷”本是形容事物杂乱、繁多的视觉感受,这里却用来形容音乐声,把无形的音乐转化为有形的画面,生动地写出音乐的连绵不绝、和谐动听,让读者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感受音乐的魅力。双关:表面上整首诗都在赞美音乐的美妙,如“此曲只应天上有”,夸赞其超凡脱俗;但结合背景,“天上”也暗指天子,花卿僭用天子音乐,杜甫借此委婉地表达讽刺,可谓意味深长。
3. 分段赏析
首句“锦城丝管日纷纷”,点明地点在锦城(成都),“丝管”直接点出音乐这一主题。“日纷纷”形象地描绘出音乐整日不停、连绵不绝的状态,仿佛那悠扬的乐声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飘散在空气中,让无形的音乐变得具体可感,生动地展现出花卿府中宴乐的热闹场景。次句“半入江风半入云”,进一步从空间角度描写音乐的传播。一半乐声随着江风在地面上扩散,一半则飘入云端,冲向天空,全方位地渲染出音乐的感染力,似乎整个天地都被这美妙的乐声所笼罩。两个“半入”重复使用,不仅在音律上回环往复,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感,与音乐本身的悠扬韵律相呼应。最后两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在前两句实写音乐的基础上,笔锋一转进入虚写。诗人将花卿府中的音乐夸赞到极致,认为这样的乐曲只配天上的仙人聆听,人间极少能听到。表面上是对音乐的高度赞美,实则暗讽花卿僭越使用天子才能享用的音乐,这种一语双关的写法,让诗歌既具有对音乐的赞美之情,又蕴含着深刻的讽刺意味,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赠花卿》在写作特色鲜明,以虚实结合、通感、一语双关等手法,生动展现音乐之美,委婉传达讽刺之意,体现出杜甫诗歌的含蓄蕴藉。在文学史上,它是杜甫创作风格多样性的体现,为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及诗歌艺术提供了生动素材。“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是千古名句,以其精妙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广为流传,对后世诗歌创作在主题表达和艺术技巧运用上有重要借鉴意义。
# (花卿)蜀之勇将也,恃功骄恣。杜公此诗讥其僭用天子礼乐也,时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之旨。公之绝句打余首,此为之冠。唐世乐府、多取当时名人之诗、唱之、而音调名题各异。杜公此诗,在乐府为人破第二叠。
明杨慎《升庵诗话》
# (杜甫七绝)惟“锦城丝管”一首近太白。杨复以措大语释之,何杜之不幸也!
明胡应麟《诗薮》
# 少陵语不轻造,意必有托。若以“天上”一联为目前语,有何意味耶?元瑞复以用修解为“措大”语,是不知解者。汉人叙《三百篇》。作讽刺者十居七,孰非“措大”语乎?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南村曰:“陵篇咏,感事固多,然亦未必皆有所指也。杨用修以花卿为敬定,颇似博会,元瑞云是‘妓’。于埋或然。”
不详《唐风怀》
# 胡元瑞云:“‘花卿盖歌妓之姓。’……余谓此诗非一歌妓所能当,公原有《花卿歌》,今正相同,其为花敬定无疑。”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此诗风华流丽,顿挫抑扬,虽太白、少伯。无以过之。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绝句独主风神,此则音韵铿然矣。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也。此等绝句,亦复何减龙标、供奉!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杜工部诗称诗史,于此一绝便见。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不必果有讽刺,而含蕴无尽。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少陵七绝,槎枒粗硬,独《赠花卿》一首,最为婉而多讽。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杜子美以涵天负地之才,区区四句之作未能尽其所长,有时遁为瘦硬牙杈,别饶风韵。宋之江西派往往祖之。然观“锦城丝管”之篇,“岐王宅里”之咏,较之太白、龙标,殊无愧色。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石遗室诗话》:“《花卿》《龟年》诸作,在老杜正是变调,偶效当时体。”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
# 刺之耶?赞之耶?俱失身分、宜严武之欲杀。因自占地步,反成轻薄,诗人所宜戒也。
现代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上一篇:唐·王维《辛夷坞》
下一篇: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