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ǎng
访
yǐn
zhě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2
qiū
gāo
shān
qīng
rǎn
hán
fēi
wēi
shí
shù
diǎn
lán
tíng
zài
yǎn
jiǔ
dào
měi
duì
shān
zhé
huái
怀
qiàn
wén
xià
yǒu
yǐn
shì
yān
sōng
yān
xié
zhǔ
zhàng
xíng
zào
zhī
zhǐ
shù
chái
mén
yǎn
shēng
shàng
jìn
rén
dùn
chuò
zhōng
biǎn
xiǎo
zhù
gòng
zūn
shān
fēn
yuán
qiǎn

译文

秋天的高山,青黛之色如同被渲染过一般,寒雨霏霏,偶尔落下几点。兰亭近在眼前,我却长久未能前往,每次面对这片湖光山色,心中都充满遗憾。听闻山下有隐者,松山间升起漠漠孤烟。我独自带着拄杖前往拜访,看到枳篱曲折环绕,柴门紧闭。笛声还在耳边回响,吹笛之人却已悄然隐去无踪,我想象他每日以薄粥为食,却依然坚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多么希望能与他一起小住,共享美酒,分食山藜野芋。

逐句剖析

"秋高山色青如染":秋天的高山,青黛之色如同被渲染过一般,

"寒雨霏微时数点":寒雨霏霏,偶尔落下几点。

"兰亭在眼久不到":兰亭近在眼前,我却长久未能前往,

"每对湖山辄怀歉":每次面对这片湖光山色,心中都充满遗憾。

"雅闻其下有隐士":听闻山下有隐者,

"漠漠孤烟起松崦":松山间升起漠漠孤烟。

"独携拄杖行造之":我独自带着拄杖前往拜访,

"枳篱数曲柴门掩":看到枳篱曲折环绕,柴门紧闭。

"笛声尚近人已遁":笛声还在耳边回响,吹笛之人却已悄然隐去无踪,

"日啜薄糜终不贬":我想象他每日以薄粥为食,却依然坚守自己的生活方式。

"何如小住共一尊":我多么希望能与他一起小住,共享美酒,

"山藜野芋分猿嗛":分食山藜野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访隐者不遇》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诗作。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历经波折,对宁静、超脱的生活怀有向往。此诗创作于他的某次寻访经历中,彼时陆游听闻有隐者居于山水之间,便怀着期待前往拜访。诗中围绕寻访隐者展开,描绘了沿途景色、寻访过程及内心感受,展现出陆游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以及寻访不遇的遗憾,反映出南宋时期文人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对精神寄托的追寻,为研究陆游的诗歌创作及思想情感提供了生动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烘托:“秋高山色青如染,寒雨霏微时数点”,描绘了秋天高山青黛如染、寒雨霏霏的景色。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为后文寻访隐者的情节做铺垫,暗示了隐者所居环境的超凡脱俗,也反映出诗人对这种环境的喜爱与向往。欲扬先抑:诗人先写“兰亭在眼久不到,每对湖山辄怀歉”,表达自己虽对兰亭一带湖山向往已久却未能前往的遗憾,接着引出对隐者的寻访,使寻访隐者这一行为更具期待感。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对此次寻访的重视与期待。细节描写:“枳篱数曲柴门掩”,通过对隐者居所枳篱曲折、柴门紧闭这一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隐者居住环境的简朴与静谧,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隐者远离尘世的生活状态,为寻访不遇增添了神秘色彩。想象:“笛声尚斤人已遯,日啜薄糜终不贬”,诗人听到笛声后,想象隐者已经离去,并且推测他每日以薄粥为食却依然坚守自己的生活方式。想象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内容,展现出隐者高洁、超脱的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敬佩之情。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秋高山色青如染,寒雨霏微时数点”,描绘出一幅秋天的山水画卷。高山在秋天的映衬下,青黛之色如同被渲染过一般,寒雨霏霏,偶尔落下几点。这一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山水之间,也为寻访隐者的故事奠定了基调。“兰亭在眼久不到,每对湖山辄怀歉”,诗人在此处表达了自己对兰亭一带湖山的向往之情。兰亭近在眼前,然而他却长久未能前往,每次面对这片湖光山色,心中都充满遗憾。这种遗憾为后文寻访隐者的情节埋下伏笔,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渴望。“雅闻其下有隐士,漠漠孤烟起松崦”,听闻山下有隐者,而那松山间升起的漠漠孤烟,似乎就是隐者居所的标志。这一描写,勾起了诗人的好奇心与向往之情,促使他踏上寻访之路。“独携拄杖行造之,枳篱数曲柴门掩”,诗人独自带着拄杖前往寻访隐者,看到隐者的居所是枳篱曲折环绕,柴门紧闭。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隐者居住环境的简朴与静谧,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隐者远离尘世的生活状态。此时,读者也和诗人一样,对隐者充满了期待。“笛声尚斤人已遯,日啜薄糜终不贬”,诗人听到了笛声,然而隐者却已离去。他想象着隐者每日以薄粥为食,却依然坚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为世俗所动。这一想象,展现出隐者高洁、超脱的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的敬佩之情。“何如小住共一尊,山藜野芋分猿嗛”,最后,诗人发出感慨,他希望能与隐者一起小住,共享美酒,分食山藜野芋。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也流露出寻访不遇的遗憾。整首诗,陆游以细腻的笔触,通过环境烘托、欲扬先抑、细节描写、想象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寻访隐者的过程及内心感受,让读者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对隐者生活的向往以及寻访不遇的遗憾,也展现了南宋文人在精神世界上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继昌《偈四首(其一)》

下一篇:宋·释智遇《偈颂十三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