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shī
āi
yīn
zhòu
fēi
jīng
nián
shǒu
lín
bàn
wén
zhě
wèi
zhān
jīn
shēng
zhōng
gào
wèi
jìn
fǎn
xīn
bǎi
niǎo
ěr
āi
yuàn
shēn
yīng
shì
zhòng
shǐ
使
ěr
bēi
rèn
yǒu
zhě
sāng
lín
jiē
zāi
bèi
xīn
qín
niǎo
zhōng
zhī
zēng
shēn

译文

乌鸦失去了它的母亲,哀伤的一直哑哑啼哭。白天和黑夜都不肯飞去,长年守着旧日的树林。每夜半夜里悲切地啼叫,听见的人们都替它流泪。啼声好像在沉痛地哭诉,没有尽到“反哺”的孝心。难道其他的鸟儿没有母亲,为什么你的哀怨最深。可能是你的母亲特别爱你,使你压不住悲痛的心情。从前有个人名叫吴起,母亲死时也不肯回家奔丧。唉,这样的人啊,他们的心肠还比不上飞禽。乌鸦啊乌鸦,你真是鸟儿里面的曾参。

逐句剖析

"慈乌失其母":乌鸦失去了它的母亲,

# 慈乌:较小的一种乌鸦,相传这种乌鸦能够反哺其母,有母慈子孝的美德,故称慈乌。诗人以“慈乌”自喻,寄托“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

"哑哑吐哀音":哀伤的一直哑哑啼哭。

# 哑哑:形容乌鸦的叫声。禽鸟鸣叫的声音。

"昼夜不飞去":白天和黑夜都不肯飞去,

"经年守故林":长年守着旧日的树林。

# 故林:旧林,指往日与母亲所栖息的树林。,经年:终年、常年、整年。

"夜夜夜半啼":每夜半夜里悲切地啼叫,

# 夜夜夜半啼:每晚在半夜里啼叫。夜夜:每天晚上。

"闻者为沾襟":听见的人们都替它流泪。

# 沾襟:眼泪沾湿衣襟。襟:上衣的前幅。,闻者:听到的人。

"声中如告诉":啼声好像在沉痛地哭诉,

# 诉:诉说。,告:告诉。

"未尽反哺心":没有尽到“反哺”的孝心。

# 反哺:慈乌初生的时候,母亲喂养它,等它长大了,便捕取食物来喂养母亲,这叫做反哺;引申是说,报答父母的恩情。哺:喂养。

"百鸟岂无母":难道其他的鸟儿没有母亲,

# 岂:难道。

"尔独哀怨深":为什么你的哀怨最深。

# 尔:你。

"应是母慈重":可能是你的母亲特别爱你,

"使尔悲不任":使你压不住悲痛的心情。

# 不任:不能承受悲痛。不堪、不能承受、受不了。,尔:你。

"昔有吴起者":从前有个人名叫吴起,

# 吴起:战国时鲁国名将。他曾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却不回家料理丧事。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这件事,就和他断绝来往。

"母殁丧不临":母亲死时也不肯回家奔丧。

# 丧不临:不丧临,没有奔丧。即(不临丧),不奔丧的意思。古代习俗,父母或尊长过世,从外地赶回料理丧事或祭拜,称奔丧。,殁:死亡。

"嗟哉斯徒辈":唉,这样的人啊,

# 斯徒辈:这一类的人。斯,此、这。徒、辈都是类的意思。斯:这,这些。徒辈:……一类的人。,嗟哉:叹词。表感叹。嗟:音。

"其心不如禽":他们的心肠还比不上飞禽。

"慈乌复慈乌":乌鸦啊乌鸦,

# 复:无意义,为了加强语气。又。

"鸟中之曾参":你真是鸟儿里面的曾参。

#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是当时有名的孝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慈乌夜啼》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主题是借鸟喻人,以慈乌失母后的哀啼,表达对亡母的思念,赞叹母子亲情与慈孝美德;描绘了慈乌失母后日夜守林、啼声哀切的场景,还提及吴起母殁不临丧,与慈乌形成对比。前八句描写慈乌失母的哀痛,中间四句进一步强调慈乌哀怨之深是因母慈重,接着几句通过与吴起的对比,批判不孝之人;最后“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将慈乌比作曾参,赞扬其孝行。这首诗以鸟事说人事,富有现实意义,语言平实却情感真挚,生动地展现出母子间的深厚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白居易因母亲病逝,在家守丧退居下邽。自幼与母亲陈氏情谊深厚的他,深陷悲恸之中。此时创作的《慈乌夜啼》采用寓言体,以擅于反哺的乌鸦为喻,将对慈母的深切追思寄寓于笔墨间,同时借物喻理,劝诫世人以孝为本,彰显传统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以孝为题材的诗。描绘了慈乌失去母亲后,发出哑哑的哀音,昼夜不离开,整年守着旧林,夜夜在半夜啼哭,令听到的人都为之落泪的场景。诗中慈乌的啼声仿佛在诉说自己未尽的反哺之心。通过与其他鸟对比,突出慈乌哀怨之深,是因为它的母亲曾给予深厚的慈爱。还列举了吴起在母亲去世时不奔丧的事例,批判这类人的心还不如慈乌。整首诗借慈乌失母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亡母深深的思念,以及对母子亲情和慈孝美德的赞叹,同时告诫世人要以孝为先,恪守孝道。

2. 写作手法

比喻:“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诗人以慈乌自喻,将自己对母亲的情感寄托于慈乌身上,通过描写慈乌失母后的种种表现,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痛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用典:诗中提到“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和“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借吴起不奔母丧典故:吴起为追求功名,在母亲去世时,没有回家料理丧事,被视为不孝之举;以及曾参至孝的典故:曾参以孝顺闻名,品性纯良,对父母尽孝,是孝行的典范。从正反两个方面突出了慈乌的孝行,也表达了诗人对孝道的推崇以及对不孝顺行为的批判。对比:“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将慈乌失母后的哀怨情深与百鸟进行对比,突出慈乌的特殊表现,进而引出对其母慈爱的推测;同时将慈乌的孝行与吴起的不孝行为进行对比,强调了人应恪守孝道,连乌鸦都懂得反哺,人更不应不如禽鸟。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诗人便以如椽之笔勾勒出一幅令人肝肠寸断的画面:“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暮色四合的林间,失恃的慈乌宛如凝固的雕塑,用嘶哑的啼鸣划破死寂。它的羽翼不再追逐流云,而是固执地守护着旧巢残枝,三百六十五个晨昏交替,风霜染白了羽毛,却始终不曾挪动半步。每当子夜时分,那穿透夜色的悲鸣便会在林间回荡,声声泣血的啼叫,仿佛要将未及报答的恩情、未竟的反哺之责,都化作声波传递给天际的母亲。这份超越物种的深情,让途经的樵夫驻足垂泪,让归巢的宿鸟低回徘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乌鸦反哺的传说本就承载着“孝”的精神图腾,而诗人笔下的慈乌,更是将这种天性升华为震撼人心的生命绝唱。这不仅是对动物灵性的礼赞,更是以自然为师的道德寓言——当禽鸟都懂得以生命守候感恩,人类又当如何践行孝道?“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诗人以诘问起兴,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巨石,激起层层哲思涟漪。当世间万千飞鸟都在遵循生命轮回时,为何独独这只慈乌深陷哀痛无法自拔?答案藏在“母慈重”三字之中。在白居易笔下,慈乌与母鸟的情感羁绊,恰似他与母亲陈氏的真实写照。幼年的白居易在母亲温暖的臂弯里牙牙学语,在母亲持卷的身影下启蒙开智。陈氏不仅是生活中的慈母,更是精神上的引路人,她将毕生心血倾注在儿子身上,用温良的品格、贤淑的风范,为白居易筑起人生的基石。因此“使尔悲不任”既是对慈乌的共情,更是诗人在母亲坟茔前的泣血独白。那些未能及时尽孝的遗憾,那些公务缠身时错过的晨昏定省,此刻都化作诗行里的泪痕。诗人用大量笔墨渲染慈乌的悲啼,实则是以鸟喻人,将自己未能常侍母亲左右的愧疚,对母亲猝然离世的痛心,都熔铸在这字字泣血的诗句中。这种跨越时空的母子深情,让千年后的读者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透纸背的悔恨与思念。当笔触行至“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诗歌的情感浓度达到顶峰。诗人以吴起弃孝求荣的典故为镜,照出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吴起为求功名,在母亲去世时竟无动于衷,这种悖逆人伦的行径,与慈乌的守孝形成强烈反差。白居易一声“嗟哉”,道尽对忘恩负义之徒的鄙夷,更以“鸟中之曾参”的美誉,将慈乌推上孝道典范的神坛。曾参作为儒家孝道的代表人物,以孝行名垂青史,而此刻慈乌与曾参的并置,既是对动物美德的极致褒扬,更是对世人的警醒:若连禽鸟都能坚守反哺之义,人类又怎可在物欲横流中迷失孝道本心?这种将动物拟人化、将人性动物化的艺术手法,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咏物范畴,成为振聋发聩的道德宣言,告诫世人莫要辜负父母恩情,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重演。

4. 作品点评

在《慈乌夜啼》这首诗中,白居易巧妙地运用借物言志之法,将自己比作那深情的“慈乌”,借慈乌失母的哀痛,含蓄而深沉地倾诉着内心的情感。同时,诗人引经据典,以吴起对母丧的冷漠无视与曾参的至纯孝道形成鲜明的正反对比。通过这一手法,不仅有力地强化了诗歌的情感张力,更深刻地寄托了诗人“舐犊之情终难报,反哺之心未及尽”的无限愧悔与深切哀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中“夜夜夜半啼”一句,三个“夜”字连用,不避重,不避拙,读来反而自然亲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袁湘生《白居易诗词新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周昙《春秋战国门·王孙满》

下一篇:唐·欧阳衮《田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