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星开士深结屋":在落星寺深处,僧人择隆建造了这间屋子,
# 屋:指岚漪轩。,开士:对和尚的尊称,这里指择隆。
"龙阁老翁来赋诗":舅父李常曾来这里作诗。
# 龙阁老翁来赋诗:自注:寺僧择隆作宴坐小轩,为落星之胜处。龙阁老翁:指黄庭坚之舅李常,曾任龙图阁直学士。龙阁:有飞檐的楼阁。即龙图阁。
"小雨藏山客坐久":迷细雨遮住视线,好像把青山藏起来了,为等雨过山出,客人在此坐等了良久,
"长江接天帆到迟":遥望长江悠长,船从天水交接处开来,用了很长时间。
"燕寝清香与世隔":这屋子散发出清香,仿佛与世隔绝,适合安居寝息,
# 燕寝:休息起居之室。
"画图妙绝无人知":周围景色优美如画,知道的人却不多。
# 画图妙绝无人知:自注:僧隆画甚富,而寒山拾得画最妙。妙绝:一作绝笔。
"蜂房各自开户牖":寺中僧房犹如蜂房,一间间门窗洞开,
# 牖:窗户。
"处处煮茶藤一枝":都在煮茶,待我一根藤杖到处品茶去。
# 藤一枝:指藤杖。
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创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与苏轼、米芾、蔡襄被称为“北宋书法四大家”。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部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瘦硬的风格。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夔州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元代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首。其词与秦观并称,有“秦七黄九”之誉,以清新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代表作品有《登快阁》《秋思寄子由》《流民叹》等,词集有《山谷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介绍了落星寺的相关情况,描绘了寺内寺外的诸多景致。
2. 写作手法
拟人:“小雨藏山”中的“藏”字赋予小雨以人的动作,形象地描绘了细雨笼罩山间的景象。比喻:“蜂房各自开户牖”将僧房比作“蜂房”,生动地表现了僧房密集而有序的特点。借代:“龙阁老翁”借代诗人的舅父李公择,同时也泛指历代文人雅士,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蜂房”借代寺中的僧房,形象地描绘了僧房的密集与整齐。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篇两句点出落星寺的幽深环境以及它吸引文人雅士前来题咏的魅力。“开士”即僧人,“龙阁老翁”则指诗人的舅父李公择,他曾任龙图阁直学士,诗名远播。此处虽指李公择,实则泛指历代曾在此题诗的文人墨客,也暗含诗人自喻之意。“深结屋”中的“深”字是全诗的核心,落星寺坐落在深山之中,因而显得幽静寂寥,后文的描写皆围绕“深”字展开。三四句是此诗的精华所在,“小雨藏山”中的“藏”字将雨与山都赋予了灵动的生命。蒙蒙细雨从天际飘洒而下,为天地万物蒙上一层薄纱,仿佛要将一切包藏其中。诗人捕捉的正是这一细腻的画面。“藏山”一词源自《庄子·大宗师》:“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是庄子的奇思妙想,而此句则将想象与现实结合,将人们习以为常的景象以凝练的诗句再现,展现出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天公以细雨留客,诗人只得在寺中闲坐。偶尔远眺,只见长江远接天际,点点风帆缓缓驶来,却因距离遥远,仿佛永远无法抵达。这句诗意化用了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的意境。这一联对仗自然流畅,毫无雕琢痕迹,但细细品味,可见诗人锤炼字句的功力。此处虽写景,却景中含情,“客”指诗人自己,而好客的主人也隐约可见。这两句通过写景,展现了落星寺的清幽僻静,寺院深藏山中,山又被细雨笼罩,整个场景显得迷离恍惚;而天际的风帆遥远得恍若隔世,更衬托出落星寺远离尘嚣的超然。“宴寝”指僧人休息的便室。韦应物有诗云:“宴寝凝清香。”(《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这句诗即由此化出。佛寺便室中,清香袅袅,与山水、佛寺、细雨融为一体,令人顿生与世隔绝之感。诗人乘兴观赏寺壁上的佛画,其中以僧隆的《寒山拾得图》最为精妙。然而,如此绝妙的画作却不为世人所知。这句实则脱胎于韩愈《山石》中的“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黄庭坚论诗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点铁成金”指对古人陈言加以变化,化腐朽为神奇;“夺胎换骨”则指“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摹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第五句正是“点铁成金”,第六句则是“夺胎换骨”。这两句着力渲染落星寺的幽静,紧扣开篇的“深结屋”。结尾两句写道:寺中僧房窗户敞开,如同蜂房一般密集,而处处升起缕缕青烟,正是僧人以枯藤煮茶的景象。枯藤在古代诗画中常出现,它不仅给人以凄幽之感,也蕴含着独特的美学意境。杜甫诗云“蓝田丘壑蔓寒藤”,元代小令有“枯藤老树昏鸦”;在中国画中,枯藤是画家的挚爱,甚至有人以“青藤”为名(如徐渭);书法家也追求枯藤般的笔致。任华称赞怀素的草书:“更有何处最可怜,裹裹枯藤万丈悬。”赵孟頫《论书》也说:“苍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闲花几日春。”黄庭坚本人精通书画,深知枯藤在艺术中的美学价值。以藤煮茶是山中雅事,在诗人看来,清冽的山泉与上好的香茗,唯有以枯藤文火慢煮,方能得其真味。从这个意义上说,结尾笔致轻淡,却留给读者无限回味的空间,曲折地体现了寺中幽居的清虚绝俗之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独特风格。从诗律上看,它属于拗律,即诗人有意打破平仄常规,通过音调的拗折,赋予诗句一种奇崛瘦硬、超凡脱俗的气质。这种拗体深受黄庭坚及江西诗派诗人的青睐,与他们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标新立异、出奇制胜的理念密不可分。此外,这首诗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它既未堆砌典故,也不加华丽辞藻,而是凭借诗人精湛的文字锤炼技巧,以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这在黄庭坚的诗作中实属罕见。中国古代有一种被称为“白战”的表现手法,如同赤手空拳的斗士,全凭自身的勇气与智慧取胜;又似高雅的戏曲,无需借助舞台上的热闹场面或奢华布景,仅凭精妙的戏文与动人的唱腔便能打动人心。而内行的鉴赏者,则能从中细细品味其深藏的韵味。这首小诗,恰如一支优雅的清唱,以其纯净质朴的语言,传递出深邃悠长的意境。
下一篇:宋·袁正真《长相思·南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