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似雪":花如雪,
# 似:一作如。
"东风夜扫苏堤月":夜晚的东风扫佛着苏堤的明月,
# 苏堤:苏轼为太守时,筑杭州西湖苏堤。
"苏堤月":苏堤的明月,
"香销南国":当花香消失于南国之时,
"几回圆缺":它已经经历过几度圆缺?
"钱塘江山潮声歇":钱塘江的潮声已经停歇,
# 钱塘江:浙江西流至萧山以下称钱塘江,经海宁住入杭州湾。
"江边杨柳谁攀折":江边的杨柳谁来攀折?
"谁攀折":谁来攀折,
"西陵渡口":西陵渡口,
# 西陵渡:在今浙江杭州对江萧山县境。
"古今离别":古往今来有多少离别。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家国兴亡与个人离乱的词。介绍了苏堤花雪、夜月圆缺、钱塘江潮歇、杨柳攀折等景象,描绘出明末江南的沧桑画面。借“花似雪”“苏堤月”“钱塘潮”“杨柳攀折”等景象,写出朝代更迭背景下,繁华消逝的悲叹、古今离别的感慨,表达遗民对家国故去的沉痛与对历史变迁的反思。
2. 分段赏析
上片“花似雪,东风夜扫苏堤月”,以奇妙想象起笔。把繁花比作白雪,瞬间勾勒出春日苏堤繁花如雪的独特景致;“东风夜扫”赋予东风动态,写它在夜里拂过苏堤,似清扫月光,让“苏堤月”画面灵动。此句从视觉、动态入手,营造出清幽的夜境,为全词奠定含蓄抒情基调。“苏堤月,香销南国,几回圆缺”,重复“苏堤月”,用顶针手法强化意象。“香销南国”,联想南方繁花香气消散,暗喻美好事物的消逝;“几回圆缺”以月的阴晴圆缺,象征时光流转、人事变迁,借景抒情,传递出对往昔、对消逝美好难以言说的怅惘。下片“钱塘江山潮声歇,江边杨柳谁攀折?”,视角转向钱塘江。“潮声歇”写潮水退去、声响停歇,营造出宁静又寂寥的氛围;“江边杨柳谁攀折”,以杨柳这一离别象征物,追问“谁”折柳,暗示离人无数,却难寻踪迹,把离别愁绪具象化,引发读者对离别故事的联想。“谁攀折,西陵渡口,古今离别”,再次重复“谁攀折”,强化疑问与愁思。“西陵渡口”点明离别之地,“古今离别”让愁情更厚重、更具普遍性。千年以来,西陵渡口见证无数离别,词人意在借古衬今,抒发对离别这一主题的深沉感慨,余韵悠长。
3. 作品点评
全词看似笔墨平实,实则构思精巧。一方面,选材聚焦苏堤花月、钱江渡津,以江南标志性景致为切口;另一方面,写景皆含深意,“香销南国”暗指旧朝繁华消散,“古今离别”串起个人与历史的离愁,于细腻笔触中,悄然透出词人藏于心底的故国之思,以景载情,以情映史,在婉约词风里,谱写出易代之际的深沉悲歌。
上一篇:宋·舒岳祥《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