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洞庭水":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
#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今上岳阳楼":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东南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
# 吴楚东南坼:吴楚大地被洞庭湖分割为东南、西北两面。坼:分裂。
"乾坤日夜浮":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乾坤:指日月。
"亲朋无一字":亲朋好友音信全无,
#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有孤舟":年老多病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戎马关山北":北方边境的战争仍未止息,
# 戎马关山北:指战事起于北部边境地区。当时吐蕃正侵扰陇右、关中一带。戎马,战马,代指战争。关山,在今宁夏南部。
"凭轩涕泗流":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 涕泗:眼泪鼻涕。,凭轩:倚窗。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诗人杜甫登临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之巅,眼前是洞庭湖水浩渺无际,心中却翻涌着无尽思绪。他回顾自己一生的政治历程,坎坷多舛,如同浮萍般漂泊天涯,满腹经纶却未能施展,心中满是怀才不遇的悲凉。而国家此刻亦是风雨飘摇,动荡不安,他虽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陷入困境。这份对自己终身际遇的痛心与不平,深深烙印在他心中。同时,杜甫也深知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无法置身事外,只能将个人的悲喜融入国家的兴衰之中,共同承受这份历史的重压。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首联通过虚实交织、今昔对比的手法,巧妙地拓宽了时间与空间的维度。诗人早年间便已耳闻洞庭湖的盛名,然而直至暮年,才终于得以亲眼目睹这一名湖的风采。表面上看,这似乎流露出初登岳阳楼时的淡淡喜悦,但实则暗含了诗人对于早年壮志未酬的深深感慨。此处,“昔闻”不仅为“今上”作了情感上的铺垫,更是为了营造一个浓郁的氛围,以便更生动地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象,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心中那份对洞庭湖的期待与敬仰。比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意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正是视觉错觉与想象力交织的结晶,构建了一个极为成功的宏观意象。其精髓在于其境界的辽阔无垠与气魄的宏伟壮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浩渺的洞庭湖畔,亲眼见证着天地的壮阔与自然的神奇。诗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将原本难以直观呈现的吴楚大地与广袤的天地四极,巧妙地融入了他的视觉与感知之中,创造出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在这幅画面中,仿佛吴地与楚地被浩渺的洞庭湖一分为二,而整个天地则如同日夜漂浮在湖面上一般。象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的是洞庭湖水那浩瀚无边的壮阔景象,“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细腻勾勒出一叶孤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轻摇曳的画面。尽管湖水与孤舟在体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们却和谐地共存于这一幅生动的画卷之中。若将浩瀚的洞庭湖水比作广袤的国家,那么那孤舟无疑便是诗人杜甫自身的象征。这种象征手法不仅鲜明地对照出了诗人对自己一生坎坷遭遇的痛心与不平,更深刻地体现了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崇高情怀。在这份谐调与对照之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与不屈的精神力量。直接抒情:尾联中,诗人杜甫的思绪飘向了远方,他想到了吐蕃的入侵,长安城的危急,以及无数百姓正遭受的苦难。这些画面如同沉重的石块,压在他的心头,让他不禁老泪纵横。这泪水,不仅是对国家时局的深深忧虑,也是对自己孤苦无依处境的无奈感慨。在对比国家与个人的命运后,诗人内心充满了压抑与无助,他感到自己的力量是如此渺小,他只能将满腔的悲愤与无奈凝聚成诗。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无力改变现状的沉痛之情。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以“昔”与“今”勾连数十年时空跨度。早年对洞庭的向往与暮年登临的实现形成强烈反差,暗含盛唐由治转衰的历史巨变。诗人将个人生命历程与时代变迁叠合,赋予“登楼”以历史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诗人杜甫表达了对洞庭湖久有的向往之情,这份情感在叙事写景中自然流露。然而,当他终于登上岳阳楼时,心中并未涌现出如愿以偿的喜悦,反而是一段漫长岁月变迁的深沉感慨。这“昔”与“今”之间,藏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的兴衰、个人的悲欢,都随着诗人一同登上了这座楼。他发出的,是一声对过往与现状交织的悠长叹息,而非简单的喜悦之音。这声叹息,如同咏叹调的序曲,引领着后续更加深沉的乐章。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以“水”字开篇,紧扣题目“登岳阳楼”,预示了全诗将围绕洞庭水展开。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诗人借洞庭水的壮阔景象,展现了其无尽的力量和广阔的境界。他站在楼上,极目远眺,只见吴楚两地仿佛被洞庭水一分为二,而整个天地似乎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日夜漂浮。这两句诗,不仅是对洞庭水壮丽景色的描绘,更是诗人对国家命运、个人遭遇的深刻隐喻。他通过视觉的错觉与想象的结合,创造了一个宏大的意象,将吴楚大地的分裂、乾坤的浮动,与国家的动荡、个人的漂泊紧密相连。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人转而描写自己的孤苦处境。他远离亲朋,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能与一条孤舟相伴,漂泊无依。这两句诗,既是对诗人个人遭遇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国家四分五裂、社会动荡不安的间接反映。诗人通过对比广阔的洞庭水与渺小的孤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无奈。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将视线转向北方,想到了吐蕃的入侵、长安的危急以及人民的苦难。他倚靠在岳阳楼的栏杆上,泪水横流,心中充满了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这两句诗,不仅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4. 作品点评
此诗乃杜甫五律之佳作,被誉为盛唐五律之巅。全诗以江山的壮阔为表,以深沉的情感为里,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诗中虽有悲伤之情,却不失昂扬之气;虽有沉郁之感,却不显压抑之态。这恰恰体现了杜甫关心民生疾苦、心系天下的高尚情怀。《登岳阳楼》堪称运用赋法塑造艺术形象的典范之作,其艺术境界之高超,以至于让人忘却了艺术手法的存在,甚至忽略了文字本身,只感受到诗人那直击心灵的深情厚意。
# 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
宋唐庚《唐子西文录》
# 《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皆见称于世。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岳阳城赋咏多矣,须推此篇独步,非孟浩然辈所及。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中二联,前言景,后言情,乃诗质一体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刘曰: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颔联)。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刘辰翁曰:五、六略不用意,而情景适等。赵云龙曰:句律浑朴。盛唐起语,大率如此,三、四高绝。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然壮语也,杜“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象过之。
明胡应麟《诗薮》
# 出峡时摄汗漫于整暇,不复作“花鸟无私”、“水流不竞”等语。起二句得未曾有,虽近情而不俗。“亲朋”一联,情中有景。“戎马关山北”五字卓炼。此诗之佳亦止此。必推高之以为大家,为元气,为雄浑壮健,皆不知诗者以耳食不以舌食之论。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定远云:破题笔力千钧。岳阳楼因洞庭湖而有,先点洞庭,后破“登”字,迎刃之势,……上下各四句,直似不相照顾;仍复浑成一气。非公笔力天纵,鲜不顾此失彼。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杜作前半首由近说到远,阔大沉雄,千古绝唱,孟作亦在下风。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亲朋无一字相遗,老病有孤舟相伴,各藏后二字,名“歇后句”。题是登岳阳楼,诗中便要见出登楼之人是何身分;对此景作此诗,是何胸次,如此诗方与洞庭岳阳气势相敌。
清黄生《唐诗摘钞》
# 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
清黄生《杜诗说》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十字写尽湖势,气象甚大。一转入自己心事,力与之敌。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元气浑沦,不可凑泊,千古绝唱。
清清高宗《唐宋诗醇》
# 三、四雄跨今古,五、六写情黯淡。著此一联,方不板滞。孟襄阳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用空写,却移他处不得,本领更大。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黄生云: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愚按: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然玩三、四,亦已暗逗辽远漂流之象。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王阮亭云:元气浑沦,不可凑泊,高立云霄,纵怀身世。写洞庭只两句,雄跨今古。下只写情,方不似后人泛咏洞庭诗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元气浑灏,目无今古。
清谭宗《近体秋阳》
# “吴楚”二句雄伟,雅与题称。此作与襄阳《临洞庭》诗同为绝唱,宜方虚谷大书毬门,后人更不敢题也。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徐筠亭时作曰:“孟襄阳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少陵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力量气魄已无可加,而孟则继之曰‘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杜则继之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皆以索寞幽渺之情,摄归至小。两公所作,不谋而合,可见文章有定法。若更求博大高深之语以称之,必无可称而力蹶无完诗矣。”
清梁章钜《浪迹丛谈》
上一篇: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下一篇:唐·李白《客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