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jīn
líng
fèng
huáng
tái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2
fèng
huáng
tái
shàng
fèng
huáng
yóu
fèng
tái
kōng
jiāng
liú
gōng
huā
cǎo
mái
yōu
jìng
jìn
dài
guān
chéng
qiū
sān
shān
bàn
luò
qīng
tiān
wài
èr
shuǐ
zhōng
fēn
bái
zhōu
zǒng
wèi
yún
néng
cháng
ān
jiàn
shǐ
使
rén
chóu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逐句剖析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悠游,

#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凤去台空江自流":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 江:长江。

"吴宫花草埋幽径":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

# 幽径:僻静的小路。,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衣冠成古丘":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三山半落青天外":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

#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三山:山名。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中分白鹭洲":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武定门北侧。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总为浮云能蔽日":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

#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金陵凤凰台》由唐代李白创作。此诗为七言律诗,属怀古题材。诗人凭吊金陵凤凰台,借凤凰台兴衰及吴宫、晋代的历史变迁,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浮云蔽日”暗指奸佞蒙蔽君主,表达自身报国无门之愁。写作上,运用借古讽今、象征、借景抒情等手法。首联点明凤凰台今昔,颔联深化历史兴衰,颈联描绘壮阔之景,尾联卒章显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存在多种不同观点。一说,此诗创作于天宝年间(742-756年),彼时李白遭人排挤,被迫离开长安,在南游金陵期间写下了这首诗。一说,这是李白流放夜郎后遇赦归来所作。此外,亦有人主张,李白是在游览黄鹤楼时,出于与崔颢《黄鹤楼》一较高下的想法而创作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凤凰台往昔凤凰悠游,如今凤去台空,唯余江水自流的景象,以及吴宫花草埋没幽径、晋代衣冠已成古丘的历史陈迹,还展现了三山半隐于青天之外、二水被白鹭洲中分为二的壮阔自然景观。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变迁的深刻感慨,借“浮云蔽日”的景象,写出了奸佞当道蒙蔽君主,致使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愁,抒发了对国事的深切忧虑以及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人通过回顾吴、晋两个朝代的兴衰,借古事来讽喻当下。暗示当今朝廷也可能面临类似的命运,警示统治者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借景抒情: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自然画面:三山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半落在青天之外;江水被白鹭洲从中分开。诗人描绘如此开阔的景致,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借景抒情。在这壮丽的自然景观面前,人事显得如此渺小与短暂,从而寄寓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尾联在抒情前先描绘“浮云蔽日”之景,以景衬情,强化了诗人因不见长安而产生的忧愁情绪。虚实结合:诗中既有对眼前实景的描写,如“凤去台空江自流”“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展现了凤凰台、江水、三山、白鹭洲等真实存在的景物;又有对历史场景的虚写,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通过想象和回忆,重现了吴宫、晋代的繁华与衰败。虚实结合,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现实的感染力。象征: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浮云”象征着蒙蔽君主的奸佞小人,“日”象征着君主。诗人借此形象地揭示了奸佞当道、蒙蔽圣听的黑暗现实,巧妙地将对自身仕途受阻的愤懑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融合在一起,使诗歌的寓意更为深刻。

3. 分段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开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巧妙借凤凰台传说起笔。此台位于旧金陵城西南,凤凰自古被视作祥瑞象征,往昔美好的时代,凤凰常翩然而至。可李白在此处,连用三个“凤”字,非但不觉重复,反而自然流畅。他借凤凰离去、高台空寂、江水独流之景。元嘉时代不再,繁华六朝落幕,唯有山水依旧,尽显盛时不再、繁华易逝的无奈。三四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顺着“凤去台空”,进一步探寻其中深意。曾称霸一方的吴大帝孙权,那些风流一时的六朝人物,连同众多统治者,皆已长眠地下,成为历史尘埃。昔日巍峨宫殿,如今只剩荒芜破败的断壁残垣。李白在此展现出独特的历史感悟。他敬重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同时,突破传统束缚,对帝王消逝并无太多惋惜,反而带着些许蔑视。在他眼中,花草蓬勃生长,天地遵循规律运转,这便是千古兴亡的真实写照。“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五六句笔锋一转,李白并未让思绪完全沉浸于历史凭吊,而是将目光投向大自然。三山地处金陵西南江边,江中的白鹭洲把长江一分为二。大自然的雄浑壮阔,赋予人磅礴气势与宽广胸怀,将李白从历史遐想拉回现实,让人重新领略自然的永恒与无限。李白虽心怀超脱尘俗的理想,却始终心系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在回望历史、亲近自然之后,他的目光又转向现实政治。极目远眺,他试图从六朝帝都望向心之所向的长安,却因“总为浮云能蔽日”而未能如愿,徒留“长安不见使人愁”的遗憾。“长安不见”暗合诗题中“登”字的远望之意,将无尽情思融入水天、青山与碧空之中。至此,心中情与眼中景交织相融,山光水色间,既有思古幽情,又含伤今离恨,韵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诗作,文学价值颇高。其写作特色鲜明,综合运用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及虚实结合等手法,将历史兴衰、现实忧虑与个人感慨紧密交融,情感表达含蓄且深沉。在文学史上,与《黄鹤楼》齐名,为登临怀古诗,丰富了此类诗的表现形式。“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为名句,一语双关,以象征揭示现实,升华诗境,充分展现李白高超艺术水准与深刻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惟谪仙为绝唱。

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

# 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此诗以凤凰台为名,而咏凤凰台不过起二语已尽之矣。下六句乃登台而观望之景也。三、四怀古人之不见也。五、六、七、八咏今日之景,而慨帝都之不可见也。登台而望,所感深矣。金陵建都自吴始,三山、二水,白鹭洲,皆金陵山水名。金陵巧以北望中原唐都长安,故太白以浮云遮蔽,不见长安为愁焉。

元方回《瀛奎律髓》

# 范德机云:登临诗首尾好,结更悲壮,七言律之可法者也。刘须溪云:其开口雄伟、脱落雕饰俱不论,若无后两句,亦不必作。出下崔颢而待胜之,以此云(“总为浮云”二句下)。

元末明初高棅《唐诗品汇》

# 崔颢题黄鹤楼,太白过之不更作。时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讥。及登凤凰台作诗,可谓十倍曹丕矣。盖颢结句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太白结句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

元末明初瞿佑《归田诗话》

# 王元美曰:《凤凰台》效颦崔颢,可厌。次联亦非作手。律无全盛者,惟得此篇及“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两结耳。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一气嘘成,但二联仍不及崔。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崔郎中作《黄鹤楼》诗,青莲短气。后题凤凰台,古今目为勍敌。识者谓前六句不能当,结语深悲慷慨,差足胜耳。然余意更有不然。

明王世懋《艺圃撷余》

# 崔颢《黄鹤楼》、李白《凤凰台》,但略点题面,未尝题黄鹤、凤凰也。……故古人之作,往往神韵超然,绝去斧凿。

明胡应麟《诗薮》

# 周敬曰:读此诗,知太白眼空法界,以感生愁,勍敌《黄鹤楼》。一结实胜之。周珽曰:胸中笼盖,口里吐吞。眼前光景,又岂虑说不尽耶?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浮云蔽日”“长安不见”,借晋明帝语影出。“浮云”以悲江左无人,中原沦陷;“使人愁”三字总结“幽径”“古丘”之感,与崔颢《黄鹤楼》落句语同意别。宋人不解此,乃以疵其不及颢作,觌面不识,而强加长短,何有哉!太白诗是通首混收,颢诗是扣尾掉收;太白诗自《十九首》来,颢诗则纯为唐音矣。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此二句,只是承上“凤去台空”,极写人世沧桑。然而先生妙眼妙手,于写吴后偏又写晋,此是其胸中实实看破得失成败,是非赞骂,一总只如电拂。我恶乎知甲子兴必贤于甲子亡,我恶乎知收瓜豆人之必便宜于种瓜豆人哉!此便是《仁王经》中最尊胜偈(“吴宫花草”二句下)。看先生前后二解文,直各自顿挫,并不牵合顾盼,此为大家风轨。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三、四熟滑庸俗,全不似青莲笔气。五、六住句,然音节不合。结亦浅簿。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崔颢题诗黄鹤楼,李白见之,去不复作,至金陵登凤凰台乃题此诗,传者以为拟崔而作,理或有之。崔诗直举胸情,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论者不举其高情远意,而沾沾吹索于字句之间,固已蔽矣。至谓白实拟之以较胜负,并谬为“槌碎黄鹤楼”等诗,鄙陋之谈,不值一噱也。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刘后村曰:古人服善。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语,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黄鹤》《凤凰》相敌在何处?《黄鹤》第四句方成调,《凤凰》第二句即成调;不有后句,二诗首唱皆浅稚语耳。调当让崔,格则逊李。颢虽高出,不免四句已尽,后半首别是一律,前半则古绝也。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

# 若论作法,则崔之妙在凌驾,李之妙在安顿,岂相碍乎?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按此诗二王氏并相诋訾,缘先啊《黄鹤楼》诗在其胸中,拘拘字句,比较崔作谓为弗逮,太白固已虚心自服,何用呶呶?惟沈(德谮)评云:从心所造,偶然相类,必谓摹仿崔作,恐属未然。诚为知言。

清徐文弼《诗法度针》

# 陈德公曰:高迥遒亮,自是名篇。评:起联有意摹崔、敛四为二,繁简并佳。三、四登临感兴。五、六就台上所见,衬起末联“不见”、眼前指点,一往情深。江上烟波,长安云日,境地各别,寄托自殊。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冯班:登凤凰台便知此句之妙,今人但登清凉台,故多不然此联也(“三山半落”二句下)。又云:穷敌矣,不如崔自然。极拟矣,然气力相敌,非床上安床也。次联定过崔语,纪昀:原是登凤凰台,不是咏凤凰台,首二句只算引起。虚谷此评,以凤凰台为正文,谬矣。气魄远逊崔诗,云“未易甲乙”,误也。陆贻典:起二句即崔颢《黄鹤楼》四句意也,太白缩为二句,更觉雄伟。

清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

# 太白此诗全摹崔颢《黄鹤楼》,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吴宫”一联)慨吴宫之秀压江山、而消沉花草、晋代之史传人物,而寂寞衣冠。在十四字中,举千年之江左兴亡。付凭阑一叹,与“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句调极相似,但怀古之地不同耳。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

# 严沧浪曰:《鹤楼》祖《龙池》而脱卸,《凤台》复倚《黄鹤》而翩毵。《龙池》浑然不凿,《鹤楼》宽然有余。《凤台》构造,亦新丰凌云妙手,但胸中尚有古人,欲学之,欲似之,终落圈圆。盖翻异者易美,宗同者难超。太白尚尔,况余才乎!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宋之问《渡汉江》

下一篇:唐·杜甫《登岳阳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