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9
liǎng
huáng
míng
cuì
liǔ
háng
bái
shàng
qīng
tiān
chuāng
hán
西
lǐng
qiān
qiū
xuě
mén
dōng
wàn
chuán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逐句剖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

# 柳:柳树。,黄鹂:黄莺,鸣声悦耳。

"一行白鹭上青天":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 青天:蔚蓝的天空。,白鹭:鹭鸶,羽毛纯白,能高飞。

"窗含西岭千秋雪":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

#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西岭:西岭雪山。,窗含:谓由窗往外望西岭,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曰窗含。

"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泊:停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绝句四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描写早春景象。通过描绘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在字里行间蕴含着复杂的个人情感。诗中前两句以黄鹂在翠柳上鸣叫、白鹭飞向青天,展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第三句写透过窗户能看到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体现早春的气息与视野的开阔;第四句描绘门前停泊着来自东吴的万里船只,既引发对故乡的思念,又蕴含对自身境遇及对当朝的复杂期许。全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声形兼俱,四句诗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结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这时杜甫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绝句》是一首七言绝句体裁的诗,又是一首写景抒情题材的诗,描绘了成都草堂周围春天里黄鹂鸣柳、白鹭青天、窗含西岭雪、门泊东吴船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思乡之情及对自身境遇、当朝的复杂情感,体现出清新明快又含蓄深沉的艺术风格。

2. 写作手法

拟人:首句“鸣”字将黄鹂拟人化,生动展现黄鹂活泼的状态,增添画面的灵动与喜庆氛围。动静结合:前两句中,黄鹂居柳上鸣为静中寓动,白鹭飞翔则是明显的动势,动静相衬,凸显大自然的蓬勃生气。借景抒情:全诗借春日景色抒发情感,如通过“门泊东吴万里船”表达思乡之情及对自身境遇、当朝的复杂情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对偶:“两个黄鹂”对“一行白鹭”,“两个”与“一行”是数量词相对,“黄鹂”与“白鹭”是鸟类相对,且颜色“黄”对“白”,十分工整,对仗极为精巧。对偶,使诗歌在形式上整齐对称,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清新秀丽的画面。夸张:诗中“千秋雪”和“万里船”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千秋”极言雪积时间之久,“万里”极言船行距离之远。西岭的雪不可能真的积累了千年,从成都到东吴也并非恰好一万里,但诗人通过这样的夸张描写,突出了景色的壮美和空间的广阔。

3. 分段赏析

首句写草堂周围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呈现一片生机,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第三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含”字表明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末句再写从门外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万里船”三字意味深长,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不能畅行,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能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格调清新,意境明丽,是杜甫诗作中别具风格的篇章。它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勾勒出生意盎然的春色,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个人复杂情感巧妙融合。在艺术手法上,多种手法运用娴熟,使诗歌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具深刻的思想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思丰狭,自其胸中来。若思同而句韵殊者,皆象其人,不可强求也。张祜送人游云南,固尝张大其境矣,曰“江连万里海,峡入一条天”。至老杜则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又曰“路经滟灏双蓬鬓,天入沧浪钓舟”,以较祜语,雄伟而又优裕矣。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四

# 子美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坡《题真州范氏溪堂诗》云:“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吟。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阴。”盖用杜老诗意也。

宋曾慥《高斋诗话》

# 韩子苍云,老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 杜少陵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维诗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极尽写物之工。

宋范季随《陵阳先生室中语》

# 绝句四句皆对,杜工部“两个黄鹂”一首是也,然不相连属,即是律中四句也。绝句者,一句一绝,起于《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是也。或以为陶渊明诗,非。杜诗“两个黄鹂鸣翠柳”实祖之。

明杨慎《升庵诗话》

# 杜之律,李之绝,皆天授神诣。然杜以律为绝,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句,本七言律壮语,而以为绝句,则断锦裂缯类也。李以绝为律,如“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等句,本五言绝妙境,而以为律诗,则骈拇枝指类也。

明胡应麟《诗薮》

# 长江万里,人言出于岷山,而不知元从雪山万壑中来。山亘三千余里,特起三峰。其上高寒多积雪,朝日曜之,远望日光若银海。杜子美草堂正当其胜处。其诗曰:“窗含西岭千秋雪。”

明顾元庆《夷白斋诗话》

# 此四诗盖作于入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其三,是自适语。草堂多竹树,境亦超旷,故鸟鸣鹭飞,与物俱适,窗对西山,古雪相映,对之不厌,此与拄笏看爽气者同趣。门泊吴船,即公诗“平生江海心,夙昔具扁舟”是也。公盖尝思吴,今安则可居,乱则可去,去亦不恶,何适如之!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上兴下赋,意本一贯,注家以四景释之,浅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虽非正格,自是绝唱。

清清高宗《唐宋诗醇》

# 此皆就所见掇拾成诗,亦漫兴之类。所谓漫兴,就是触景生情,随遇所感,似漫不经心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卷十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陋室铭》

下一篇: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