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shí
chá
huā

朝代:宋作者:陈与义浏览量:2
lán
shòu
cuī
nán
qiū
gèng
jiā
zāi
qīng
qún
miàn
chū
xiāng
shí
jiǔ
yuè
chá
huā
mǎn
kāi

译文

轻摇竹编小轿慢慢行进,不急着赶路,湖南的秋色真是美不胜收。初次遇到一位穿着青色裙子、面容如玉的女子,九月的茶花盛开,一路繁花似锦。

逐句剖析

"伊轧篮舆不受催":轻摇竹编小轿慢慢行进,不急着赶路,

# 不受催:不急于催赶行程,意谓竹轿缓缓而行,可沿途赏秋景。,篮舆:竹轿。

"湖南秋色更佳哉":湖南的秋色真是美不胜收。

"青裙玉面初相识":初次遇到一位穿着青色裙子、面容如玉的女子,

# 玉面:喻茶花。此句意谓茶树犹如穿着青裙、容颜洁白如玉、亭亭玉立的少女,与诗人初相识。,青裙:喻茶枝叶片。

"九月茶花满路开":九月的茶花盛开,一路繁花似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初识茶花》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农历九月间经过湖南某地时,对茶花的初次认识和欣赏。诗中通过对茶花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美景和诗人对茶花之美的赞叹。前两句诗人描绘了自己坐着轿子,不受催促地欣赏湖南的秋色,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赞美。后两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将茶花比作青裙玉面的女子,形象地描绘了茶花的美丽和秋天的丰收景象。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自然,展现了陈与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和对茶花之美的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两宋之交诗人,“诗俊”

陈与义(1090~1138?),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上舍及第,南宋初官至参知政事。陈与义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也被称之为“诗俊”,是当时“洛阳八俊”之一。其擅长填词,前期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亦甚深,诗作风格清新明快,但题材较窄,以题画咏物写景为主。南渡后,陈与义身经乱离,感时抚事,诗风沉郁悲壮,忧国伤时,不少作品寄托了深厚的家国之感。代表作品有《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夏日集葆真池上》《春日二首》等。著有《简斋集》《无住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在农历九月间经过湖南某地,沿途欣赏到秋天的景色,特别欣赏初次认识的茶花之美。诗中用拟人手法,把茶树的叶和花比拟作“青裙玉面”,生动地描绘了茶花的娇艳和美丽。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伊轧篮舆不受催,湖南秋色更佳哉”,以悠闲的旅途和美丽的秋色为背景,传达出对自然的喜爱和内心的愉悦。拟人:诗人将茶花比作“青裙玉面”的女子,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生动地描绘出茶花的娇美。

3. 分段赏析

首句:“伊轧篮舆不受催。”“伊轧”是象声词,形容竹轿行驶时发出的声音。诗人乘坐竹轿,悠然自得,不受外界催促,展现出一种闲适的心境。次句:“湖南秋色更佳哉。”诗人描绘了湖南的秋色,用“更佳哉”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突出了秋天的美丽与宁静。第三句:“青裙玉面初相识。”诗人描绘了一位身着青色裙装、面容如玉的女子,初见时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的“青裙玉面”不仅描绘了女子的外貌,也增添了诗意的美感。第四句:“九月茶花满路开。”诗人以“九月茶花满路开。”收尾,描绘了秋天茶花盛开的景象,与前文的“湖南秋色”相呼应,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梅尧臣《登泰山日观峰》

下一篇:宋·刘克庄《满江红·送宋惠父入江西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