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èng
xià
zhì
zhōu
chéng
bī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zài
zhōu
cháng
ān
xià
zhì
yán
zòng
xiāng
tǒng
zhú
nèn
zhì
cuì
é
xiān
shuǐ
guó
duō
tái
xiè
fēng
shàng
guǎn
xián
měi
jiā
jiē
yǒu
jiǔ
chù
guò
chuán
jiāo
yìn
jūn
xiāng
qiān
wéi
zài
qián
xiāng
lǎo
dōng
wàng
gòng
rán
luò
xià
mài
qiū
yuè
jiāng
nán
méi
tiān
yún
lóu
shàng
shì
shàng
shí
sān
nián

译文

回忆起在苏州的日子,常常熟谙的是夏至的筵席。粽子飘香筒竹清嫩,烤脆幼鹅味道鲜美。水乡亭台轩榭很多,吴国风俗崇尚音乐。家家户户都在准备美酒,没有一个地方不是通过舟船往来。我与你们二人相继任职苏州,撩起帷幔我在前,你们在后。我们都已经老了,向东望去,对苏州的感情依旧不变。洛阳正是麦子成熟的初夏季节,江南已经是梅雨天。齐云楼上的往事,至今算来已过去十三年。

逐句剖析

"忆在苏州日":回忆起在苏州的日子,

"常谙夏至筵":常常熟谙的是夏至的筵席。

# 谙:熟悉,熟记。

"粽香筒竹嫩":粽子飘香筒竹清嫩,

# 粽:粽子,用奢叶包裹糯米煮成的食品。

"炙脆子鹅鲜":烤脆幼鹅味道鲜美。

# 炙:烤肉。

"水国多台榭":水乡亭台轩榭很多,

# 台榭:建在高土台上的散屋。

"吴风尚管弦":吴国风俗崇尚音乐。

# 管弦:管乐与弦乐器,这时泛指音乐。

"每家皆有酒":家家户户都在准备美酒,

"无处不过船":没有一个地方不是通过舟船往来。

"交印君相次":我与你们二人相继任职苏州,

# 交印:印,官印;交印即辞官。

"褰帷我在前":撩起帷幔我在前,你们在后。

# 褰帷:后汉贾琼为翼州刺史,命御者赛去车雌,以远视广听之故事。

"此乡俱老矣":我们都已经老了,

"东望共依然":向东望去,对苏州的感情依旧不变。

# 依然:犹依依,依恋貌。

"洛下麦秋月":洛阳正是麦子成熟的初夏季节,

"江南梅雨天":江南已经是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齐云楼上的往事,

"已上十三年":至今算来已过去十三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此诗以唱和的形式,围绕对苏州夏至时节的回忆展开。诗中展现了苏州唐代夏至时的民风、食风及水乡风光,如“粽看竹筒嫩,灸脆子鹅鲜”呈现独特食俗,为夏至食粽说提供佐证;“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生动描绘吴地水乡风情。白居易运用简洁自然的笔触,将对苏州的眷恋融入平实叙述。通过回忆往昔,抒发多年后仍对苏州的依依深情。全诗风格自然质朴,以生活场景入诗,为读者呈现了唐代苏州夏至的别样风貌,极具生活气息与文化价值,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苏州深沉的怀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白居易所作的这首《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颇为有趣。据白居易自注可知,他与刘禹锡(字梦得)、卢宾客三人,都曾先后在苏州任职,而到了晚年,又齐聚洛阳,岁月流逝间,他们皆逐渐步入暮年。如此相似且丰富的人生轨迹,让三人对苏州这座城市有着别样的情感。正是基于这份共同经历,白居易创作了这首饱含回忆与情思的夏至忆苏州之作,在诗中共同回溯苏州过往,也寄托了他们在洛阳暮年时光里对往昔的深深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以回忆与抒情为题材,通过对苏州夏至时节的描绘,从诗中,我们得以了解唐代苏州夏至时的民风民俗、饮食风尚以及水乡的独特风光。诗中“粽看竹筒嫩,灸脆子鹅鲜”一句,为夏至食粽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佐证,展现了当时苏州的食风。而“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等描述,则生动地呈现出吴地独特的风土人情。白居易通过这些诗句,表达了对苏州的深深眷恋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苏州的风光“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描绘出苏州独特的水乡风情和热闹的生活场景,借这些景象抒发了对苏州的深深怀念与喜爱之情。细节描写:“粽看竹筒嫩,灸脆子鹅鲜”是典型的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了夏至时苏州的特色食物,以竹筒粽的鲜嫩和烤子鹅的香脆,从味觉和视觉的角度,勾起人们对苏州美食的联想,展现了苏州独特的食风,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当地的生活气息。白描:全诗整体采用了白描手法,如“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用简洁朴素的语言,不加修饰地勾勒出苏州人家家有酒、处处行船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呈现出苏州的民俗风貌。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开启了诗人对苏州夏至时光的深情追忆。“忆起当年在苏州的日子,最熟悉的是夏至的欢逢,那用稚嫩的筒竹蒸制的糯米粽子香气诱人,烧烤的小鹅脆香可口”,通过“粽看竹筒嫩,灸脆子鹅鲜”这样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苏州夏至独特的美食呈现眼前,从嗅觉与味觉的角度勾起读者对苏州夏日生活的遐想。紧接着“水乡之称的苏州,到处是舞榭歌台,吴地最好丝竹管弦之乐,而在节日里,更是舞乐歌欢,余音绕梁,家家设酒迎客,处处船如织梭”,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苏州作为水乡,处处洋溢着热闹与欢乐的场景,舞榭歌台、丝竹管弦、家家美酒、穿梭船只,全方位展现出苏州的民俗风情与生活气息。诗人以欢快的笔调勾勒往昔,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风俗画,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美好而温暖的基调。紧接着将时间线拉回到仕途经历与当下状态。“想当年,苏州为官我在诸君之前,谢官离任诸君亦在我之后,那时也是‘羽扇纶巾’,志高气盛”,通过“交印君相次,塞雌我在前”回顾了在苏州为官时彼此先后的任职顺序,展现出曾经意气风发的状态。而“如今我们迁居洛阳,并于此地,东望故地,此情如何不依依”则笔锋一转,描述如今在洛阳暮年,向东眺望苏州故地,那份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往昔的壮志与如今的怀念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岁月的流转中,感慨万千,对苏州的深厚情谊在对比中愈发浓烈,进一步深化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不舍。最后部分以景衬情,“洛阳城中麦收季节,正是江南梅雨天气”,诗人将洛阳的麦收之景与江南的梅雨时节相对照,地域与季节景象的差异,更凸显出空间上的距离感。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触景伤怀,又忆起十三年前齐云楼上往日的旧事”,“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一句点明回忆的时间跨度,岁月悠悠,十三年过去,曾经在齐云楼的往事仍历历在目。诗人巧妙地借助不同地域的季节之景,勾起对往昔苏州经历的回忆,进一步抒发了对旧岁深深的眷恋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中《江南春·千家事胜游》

下一篇:唐·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