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在苏州日":回忆起在苏州的日子,
"常谙夏至筵":常常熟谙的是夏至的筵席。
# 谙:熟悉,熟记。
"粽香筒竹嫩":粽子飘香筒竹清嫩,
# 粽:粽子,用奢叶包裹糯米煮成的食品。
"炙脆子鹅鲜":烤脆幼鹅味道鲜美。
# 炙:烤肉。
"水国多台榭":水乡亭台轩榭很多,
# 台榭:建在高土台上的散屋。
"吴风尚管弦":吴国风俗崇尚音乐。
# 管弦:管乐与弦乐器,这时泛指音乐。
"每家皆有酒":家家户户都在准备美酒,
"无处不过船":没有一个地方不是通过舟船往来。
"交印君相次":我与你们二人相继任职苏州,
# 交印:印,官印;交印即辞官。
"褰帷我在前":撩起帷幔我在前,你们在后。
# 褰帷:后汉贾琼为翼州刺史,命御者赛去车雌,以远视广听之故事。
"此乡俱老矣":我们都已经老了,
"东望共依然":向东望去,对苏州的感情依旧不变。
# 依然:犹依依,依恋貌。
"洛下麦秋月":洛阳正是麦子成熟的初夏季节,
"江南梅雨天":江南已经是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齐云楼上的往事,
"已上十三年":至今算来已过去十三年。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以回忆与抒情为题材,通过对苏州夏至时节的描绘,从诗中,我们得以了解唐代苏州夏至时的民风民俗、饮食风尚以及水乡的独特风光。诗中“粽看竹筒嫩,灸脆子鹅鲜”一句,为夏至食粽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佐证,展现了当时苏州的食风。而“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等描述,则生动地呈现出吴地独特的风土人情。白居易通过这些诗句,表达了对苏州的深深眷恋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苏州的风光“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描绘出苏州独特的水乡风情和热闹的生活场景,借这些景象抒发了对苏州的深深怀念与喜爱之情。细节描写:“粽看竹筒嫩,灸脆子鹅鲜”是典型的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了夏至时苏州的特色食物,以竹筒粽的鲜嫩和烤子鹅的香脆,从味觉和视觉的角度,勾起人们对苏州美食的联想,展现了苏州独特的食风,使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当地的生活气息。白描:全诗整体采用了白描手法,如“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用简洁朴素的语言,不加修饰地勾勒出苏州人家家有酒、处处行船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呈现出苏州的民俗风貌。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开启了诗人对苏州夏至时光的深情追忆。“忆起当年在苏州的日子,最熟悉的是夏至的欢逢,那用稚嫩的筒竹蒸制的糯米粽子香气诱人,烧烤的小鹅脆香可口”,通过“粽看竹筒嫩,灸脆子鹅鲜”这样细致入微的描写,将苏州夏至独特的美食呈现眼前,从嗅觉与味觉的角度勾起读者对苏州夏日生活的遐想。紧接着“水乡之称的苏州,到处是舞榭歌台,吴地最好丝竹管弦之乐,而在节日里,更是舞乐歌欢,余音绕梁,家家设酒迎客,处处船如织梭”,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苏州作为水乡,处处洋溢着热闹与欢乐的场景,舞榭歌台、丝竹管弦、家家美酒、穿梭船只,全方位展现出苏州的民俗风情与生活气息。诗人以欢快的笔调勾勒往昔,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风俗画,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美好而温暖的基调。紧接着将时间线拉回到仕途经历与当下状态。“想当年,苏州为官我在诸君之前,谢官离任诸君亦在我之后,那时也是‘羽扇纶巾’,志高气盛”,通过“交印君相次,塞雌我在前”回顾了在苏州为官时彼此先后的任职顺序,展现出曾经意气风发的状态。而“如今我们迁居洛阳,并于此地,东望故地,此情如何不依依”则笔锋一转,描述如今在洛阳暮年,向东眺望苏州故地,那份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往昔的壮志与如今的怀念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岁月的流转中,感慨万千,对苏州的深厚情谊在对比中愈发浓烈,进一步深化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不舍。最后部分以景衬情,“洛阳城中麦收季节,正是江南梅雨天气”,诗人将洛阳的麦收之景与江南的梅雨时节相对照,地域与季节景象的差异,更凸显出空间上的距离感。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触景伤怀,又忆起十三年前齐云楼上往日的旧事”,“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一句点明回忆的时间跨度,岁月悠悠,十三年过去,曾经在齐云楼的往事仍历历在目。诗人巧妙地借助不同地域的季节之景,勾起对往昔苏州经历的回忆,进一步抒发了对旧岁深深的眷恋之情。
上一篇:唐·李中《江南春·千家事胜游》
下一篇:唐·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