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少年游侠客":那长安来的年轻游侠,豪气干云,
# 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韩非子·五蠹》:“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长安:一作“长城”。
"夜上戍楼看太白":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
# 太白:星名,即金星。古人认为他主兵象,可据以预测战事。,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南朝梁元帝《登堤望水》诗:“旅泊依村树,江槎拥戍楼。”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山上的明月远远照临边关,
# 迥:远。,陇头:陇山,大致位于今宁夏、甘肃、陕西交界处。借指边塞。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陇上行人夜吹笛":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
# 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关西老将不胜愁":那久戍边关的关西老将,心中满是难以承受的忧愁,
#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汉书·萧何传》:“关中摇足,则关西非陛下有也。”
"驻马听之双泪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
# 驻马:使马停下不走。唐·蒋吉《高溪有怀》诗:“驻马高溪侧,旅人千里情。”
"身经大小百余战":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
"麾下偏裨万户侯":部下偏将都被封为万户之侯。
# 偏裨:偏将,裨将。将佐的通称。《汉书·冯奉世传》:“典属国任立、护军都尉韩昌为偏裨,到陇西,分屯三处。”,麾下:即部下。《史记·秦本纪》:“缪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
"苏武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
# 典属国:汉代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苏武:字子卿,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留,持节不屈,历尽艰辛十九年方获释回国,拜官典属国。
"节旄落尽海西头":节上旄头徒然落尽北海西头。
# 海西:一作“海南”。,落尽:一作“空尽”,一作“零落”。,节旄: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汉书·苏武传》:“(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指旌节。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边塞诗。借“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三类人物与戍楼观星、月夜吹笛、驻马垂泪的场景,写出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及老将功高未赏的悲愤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以“长安少年”夜上戍楼观星的壮志豪情,与“陇上行人”月夜吹笛的思乡愁绪作比,一显憧憬,一诉悲凉;又将“关西老将”身经百余战却未得封赏,和“麾下偏裨万户侯”的境遇对照,凸显功赏失衡。三种人物、三个场景并置,从渴望建功的幻想,到戍边思乡的现实,再到功高不赏的悲愤,层层对比,深刻展现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与社会的不公。用典:“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化用苏武典故。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于北海持节牧羊,节旄尽落,归汉后仅封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小官)。诗人以苏武功高赏薄的遭遇类比关西老将,表明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的悲剧非个例,揭露朝廷封赏不公的现实,借典故深化主题,增强批判力度。借景抒情:“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以“陇头明月”“边关”勾勒出边塞的苍凉夜景,清冷月光下,行人夜笛呜咽。诗人将戍边者的愁思融入凄清景物中,明月的“迥”显地域偏远,笛声的悲切传满心绪,借景的苍凉烘托出边塞生活的孤寂与愁情。
3. 分段赏析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两句刻画长安少年形象。“游侠客”标明其身份特质,“夜上戍楼”的举动与“看太白”(金星)的细节,生动展现出他对投身边疆、建立功勋的热切向往,起笔便以豪迈气势凸显少年的壮志豪情。“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两句描绘边塞月夜景象。“陇头明月”远远悬挂于关隘之上,清辉冷冽,而“陇上行人”在夜色中吹奏笛曲,笛声呜咽。此处以凄清的月色与悲凉的笛声交织,营造出孤寂荒凉的氛围,将边塞生活的现实图景与前两句中少年的幻想形成鲜明对比。“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两句聚焦关西老将的情态。“不胜愁”直接点明其深重愁绪,“驻马听之”的动作与“双泪流”的神态描写,细腻展现出老将闻笛时的悲怆之情,为后文揭示其命运遭际做了情感铺垫,读来令人动容。“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两句陈述老将的经历与遭遇。他身经大小百余战,战功累累,而麾下的偏裨副将却早已被封为万户侯。此处通过“身经百战”的付出与“偏裨封侯”的结果形成强烈对比,深刻揭露了功高不赏的社会不公,将老将内心的悲愤与郁懑推向高潮。“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两句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极具深意。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却遭扣留,他在北海之畔持节牧羊长达十九年之久,岁月流逝,连符节上的旄繐都尽数脱落,如此这般忠诚于朝廷、报效于国家。然而当他历经艰辛回到汉朝后,所获官职不过是典属国这样的小官。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诗好像是在安慰关西老将,劝其看淡功名利禄;但实际上,诗人将苏武与关西老将进行类比,意在表明关西老将功高却未获相应封赏的遭遇并非偶然与个例。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功大赏小,功小赏大”的不公平现象普遍存在,朝廷封赏不公,自古已然。诗人借这一典故,深刻地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作品具备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有力地批判了朝廷赏罚不明的政治现实。
# 刘云:次第转折,恨惋何限,非长篇可及。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陇头吟》音节气势,古今绝唱。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吴山民曰;起有乘衅邀勋意。次景语含情。次数奇之叹。结强引子卿自解,可伤。周启琦曰:结怨得婉。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三、四句有景有情。收句若倒转便少味,顾云:句法顿拌流丽,并使二事,一隐一显,是变幻作法,悲壮雄浑。
清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 立功之难,从听者意中写出(“关西老将”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极凄凉情景,说得极平淡,是右丞家数。少年、老将,宾主相形法。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沉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上一篇:唐·张籍《凉州词三首》
下一篇:唐·高适《塞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