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午树阴正":夏日午后树荫下格外凉爽,
"独吟池上亭":独自来到池上的亭中吟诗。
"静看蜂教诲":静静观看蜜蜂忙碌感到很受教益,
# 教诲:教益。
"闲想鹤仪形":退想仙鹤们为何有如此美好的仪形。
# 鹤仪形:喻君子的仪形。相传鹤是君子所化。
"法酒调神气":适当的饮些官酝可以调节精神,
# 调神气:调节精神。,法酒:按官府法定规格所酿造的酒。世称“官酝”。
"清琴入性灵":清正高雅的琴曲可以调养人们的性灵。
# 性灵:性情。
"浩然机已息":心胸开阔澹荡,毫无意义,
# 机:机会,时机。,浩然:形容心胸的开阔和滑荡。
"几杖复何铭":当今为几杖作铭文,又有什么意义呢?
# 几杖复何铭:给几、杖作铭文。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昼居池上亭独吟》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节奏明快且富有韵律美。该诗属生活题材,描绘了诗人白昼在池上亭独吟时的所见、所想、所感。诗中写在日午树阴正浓之际,诗人独自于池上亭吟诗,静看蜜蜂忙碌而有所启示,闲想仙鹤仪态感悟其超凡风姿。诗人还通过饮酒调养精神,弹奏古琴陶冶性情,此时内心澄澈,觉得无需再以几杖之铭自我警醒。整首诗展现出诗人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自身品德修养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静看蜂教诲”是实写,诗人静静观察蜜蜂,从其勤劳勇敢中受到启示;“闲想鹤仪形”是虚写,通过想象鹤的美好仪态,展现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象征:抓住蜂和鹤的特性进行描写,蜜蜂的勤劳勇敢、团结对敌,象征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勇敢的精神;鹤的美好仪形象征着君子的高尚品格。
3. 分段赏析
首联:“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点明时间是日午,地点为池上亭,描绘出树阴浓重的静谧环境,为全诗营造出安静闲适的氛围,同时表明诗人独自吟诗的行为,引出下文。颔联:“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诗人静看蜜蜂忙碌采蜜,从中领悟到勤劳的品质;闲时想象仙鹤的优雅仪态,体现对高雅气质的追求,从对自然生物的观察与想象中,反映出诗人对自身修养的思考。颈联:“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写诗人通过饮用美酒来调养神气,借助弹奏清琴陶冶性灵,进一步展现诗人追求内心宁静与精神充实的生活方式。尾联:“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诗人表明自己心中机巧功利之心已平息,觉得无需像古人在几杖上刻铭文自警,体现出一种超脱豁达的心境,深化了诗歌对生活感悟与修养追求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在静谧清幽之境,诗人目睹蜜蜂忙碌,从中获得教诲;又联想到仙鹤的优雅仪态。继而,诗人借饮酒提振精神,操琴涵养性灵,生动地勾勒出自我形象。结尾处,诗人以达观之辞收尾,又以反问句作结,于不经意间流露出内心深处的不平之气。全诗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值得细细品味。尤其是结句巧妙用典,在不着痕迹中暗藏讽刺之意,将诗人的内心情感自然且细腻地展现出来。
# 颔联以“闲”、“静”两字写形,以“看”、“想”两字探入,借助于“蜂教诲”、“鹤仪形”两个比喻写神,暗示诗人对于美好品德和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尾联讽刺朝廷不用贤才,而又不肯点破,只是以反语微露,不使泄出,因而显得蕴藉含蓄、神完气足。
现代文学家吴汝煜《刘禹锡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