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ng

朝代:宋作者:邵雍浏览量:3
shě
líng
guī
guān
duǒ
bèi
cóng
yuǎn
bēn
qiū
yuán
shù
jiān
jiān
néng
xiǎo
zài
jiān

译文

舍弃了我(本应拥有)的灵龟(所代表的智慧与品德),却只顾着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背离道义去追逐利益,这样的人没有长远的思考和规划。(有德之人)隐居在山丘园林之中,却能得到成捆的丝帛作为赏赐(形容得到丰厚回报)。既然能够谋划大事、追求远大的目标,那么小事自然也包含在其中(能处理好)。

逐句剖析

"舍我灵龟":舍弃了我(本应拥有)的灵龟(所代表的智慧与品德),

"观我朵颐":却只顾着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背义从利":背离道义去追逐利益,

"我无远思":这样的人没有长远的思考和规划。

"贲于丘园":(有德之人)隐居在山丘园林之中,

"束帛戋戋":却能得到成捆的丝帛作为赏赐(形容得到丰厚回报)。

"既能图大":既然能够谋划大事、追求远大的目标,

"小在其间":那么小事自然也包含在其中(能处理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趋向》是北宋邵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此诗批判了人们舍弃如灵龟所象征的智慧与品德,只图眼前口腹之欲,背义从利且缺乏远思的行为。同时以“贲于丘园,束帛戋戋”表明追求高尚、有远见之人能获丰厚回报,且若能谋划大事,小事也能兼顾。运用了用典、对比、象征等手法,借对不同行为和情境的描述,含蓄地表达了对正确人生趋向和价值观的倡导。语言质朴,内涵深刻。该诗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社会价值观问题,展现了邵雍作为思想家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体现了其诗歌在说理和劝诫方面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理学家,“北宋五子”之一

邵雍(1011~1077),北宋理学家。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卒后赐谥康节。先祖为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邵雍是理学象数派创立者,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其诗多为随口成章的闲适之作,诗风平易明畅,语言浅近通俗而往往寓以理趣机锋,亦有被讥为有韵之语录者,是宋代理学诗的代表,又被称为“击壤体”。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舍我灵龟,观我朵颐”运用《周易》典故,“灵龟”象征着祥瑞、智慧与高尚品德,“朵颐”表示对物质享受的追求,通过用典,形象地指出人们放弃高尚品质而追求物质的行为,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说服力。对比:将“背义从利,人无远思”中人们短视、重利背义的行为,与“贲于丘园,束帛戋戋。既能图大,小在其间”中追求高尚、有远见且能获得成功的情况进行对比。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差异,使诗歌的主题——倡导正确的人生趋向和价值观更加突出。象征:“灵龟”象征高尚的品德和智慧,“丘园”象征着隐居、淡泊和对内在精神修养的追求。通过象征手法,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追求具体化,使诗歌的表达更具深意,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入思考。

2. 分段赏析

“舍我灵龟,观我朵颐”,诗人开篇指出人们舍弃了象征祥瑞与智慧的灵龟,转而将目光投向满足口腹之欲上。此句通过对人们行为的描述,暗示了人们在价值选择上的偏差,只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为后文对背义从利行为的批判埋下伏笔。“背义从利,人无远思”,这两句直接点明了人们行为的本质,即背离道义去追逐利益,并且缺乏长远的思考和规划。简洁有力地批判了这种不良的行为和思想,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中人们错误价值取向的深刻洞察和忧虑。“贲于丘园,束帛戋戋。既能图大,小在其间”,“贲于丘园,束帛戋戋”描绘了隐居在丘园的人,因其品德高尚而得到丰厚的赏赐。“既能图大,小在其间”则进一步说明,当一个人能够谋划大事、树立远大的志向时,处理小事自然也不在话下。这几句从正面阐述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所带来的积极结果,与前文的错误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们应追求高尚、有远见生活的倡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晏几道《生查子·远山眉黛长》

下一篇:宋·钱时《风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