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眉黛长":李师师的眉毛是远山眉,就像传说中的卓文君,又黑又细长,
# 远山眉:《西京杂记》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赵飞燕外传》:“合德……为薄眉,号‘远山黛’。”
"细柳腰肢袅":她的腰肢很细,袅娜动人。
"妆罢立春风":化好妆后站在春风中,
"一笑千金少":只是一笑就超过千金。
# 一笑千金少:极言其美艳。
"归去凤城时":等我回到凤城时,
# 凤城:此指汴京。
"说与青楼道":说给青楼里的人听。
# 青楼:妓女之所居。
"遍看颍川花":看遍颖川那里的青楼女子,
# 颍川:指许州颖昌府(今河南许昌)。
"不似师师好":哪一位都比不上李师师的美貌。
# 师师:歌妓名。
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1038~1110),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晏几道与晏殊在词史上被并称为“二晏”。其词长于小令,多追怀往事,凄楚沉挚,深婉秀逸。代表作品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著有《小山词》。
1. 分段赏析
上片聚焦傍晚时分,开篇两句以景衬人,暗藏玄机。“远山眉”是古时流行的画眉样式,词人借此描绘女子眉妆,极具古典韵味;“媚柳开青眼”则突破常规,不将柳叶比眉,反而以初生柳叶喻美人娇俏眼眸,灵动新奇。眉眼作为情感的窗口,这远山眉、青柳眼,已悄然透露出女主人公心底难以言说的淡淡哀愁。紧接着,“楼阁断霞明”“帘幕春寒浅”两句,将视角转向女子的居住环境。霞光映照楼阁,暮色中的美景却难掩清冷;春寒透过帘幕渗入室内,女子独守空闺,寂寞之感愈发浓烈,从其神情便可窥见内心的惆怅。下片深入刻画夜间女主人公的活动与心境,相较于上片,描写更为细腻入微。“杯延玉漏迟”,女子借酒消愁,却觉时光无比漫长,生动诠释了“愁苦怨更长”的无奈;“烛怕金刀剪”,将烛芯一次次剪去,直至无法再剪,女子独对孤灯、盼天明的孤寂之态跃然纸上。词人赋予杯、烛以人的情感,说酒杯嫌漏刻迟缓,蜡烛怕频繁修剪,看似无理,实则饱含深情,将女子内心的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结尾二句笔锋陡转,以灵动之笔绘静谧之景,使词情陡然上扬,氛围豁然开朗。“忽飞来”三字,精准捕捉到月色突然明朗、心情瞬间畅快的微妙变化,写月之生动,在宋词中亦属上乘。“花影和帘卷”紧承月色飞来,不说赏月,而写卷帘这一动作,以优美精致之语,既以景结情,又通过行动暗示内心。词人未明言女子所思所想,而是以充满象征意味的画面收尾,含蓄蕴藉,余韵悠长,引人遐想,尽显词之韵味与魅力。
2.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词里,晏几道对景色的描绘极为精妙,时间线索清晰且与人物情感紧密交织。起初,词中呈现傍晚时分“楼阁断霞明”的画面,霞光映照楼阁,为场景染上一抹明艳色彩,此时人物情感或许尚处平静。随着夜色渐深,场景转为“烛怕金刀剪”的烛暗之景,女子独对孤灯,不断剪烛,黯淡的烛光映衬出她内心的愁苦与孤寂。而“忽飞来”的明月,打破了这沉闷的氛围,月色瞬间照亮室内,“花影和帘卷”,月光下花影与帘幕一同映入眼帘。这一转变极为巧妙,“忽飞来”生动展现月色出现的突然,人物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词人没有直白写闺中佳人的想法,而是借卷帘见花影这一行动与景象,含蓄地将其心境变化蕴含其中,让读者透过这充满象征意味的场景,去揣摩、去品味,尽显词的含蓄之美,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