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见吴山横":清晨,我见到吴山,像展开的一条绿带,
# 吴山:一名胥山,以旧时山上有伍子胥祠而得名,又叫城隍山,在今杭州市西南。
"暮见吴山纵":傍晚,我见到吴山,它又仿佛聚合在一块。
# 纵:一作从。
"吴山故多态":吴山是那么地多姿多态,
# 故多态:本来的姿态。
"转侧为君容":似乎把自己美丽的身形呈现,供人赏玩抒怀。
# 转侧为君容:打扮好以后,转换不同的角度,让你欣赏。这是把吴山比作美女,用了《战国策·赵策》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典故。苏轼还在《和何长官六言》中写过“青山自是绝色,无人谁与为容”;在《次韵答马中玉》中写过“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的句子,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幽人起朱阁":是谁建造了这座高阁,
"空洞更无物":空空旷旷,什么也没有。
"惟有千步冈":只有这绵亘的吴山,
# 千步冈:指吴山。
"东西作帘额":从东到西,像是一道帘旌,在我面前展开。
# 帘额:门窗上挂的帘子,悬在上端,有如人的额头。这是把吴山比作法惠寺的帘额。
"春来故国归无期":春色满眼,我却滞留他乡,不知何时回归,
"人言秋悲春更悲":人们说秋天使人悲伤,谁知道春天给人的伤感更加难遣难排。
# 人言秋悲:宋玉曾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秋悲,一作“悲秋”。
"已泛平湖思濯锦":我已游览过波平水静的西湖,却更令我想念家乡的濯锦江水,
# 濯锦:四川成都有江名锦江,据说在江中濯锦颜色更加鲜明。由于苏轼是四川人,所以他从西湖和吴山联想到锦江和峨嵋山。,平湖:指西湖。
"更看横翠忆峨眉":再看见这横翠阁前的山色,不由得又思念起秀丽的峨眉。
"雕栏能得几时好":哎,这雕栏又能经几番风雨,
"不独凭栏人易老":不单是我这凭栏登眺的人儿,倏忽便会龙钟老态。
"百年兴废更堪哀":百年兴废,转眼即过,更使我无限伤悲,
"悬知草莽化池台":我知道,这华美的楼台,也很快会成为荒草污莱。
# 草莽化池台:即池台化为草莽。,悬知:预先知道。
"游人寻我旧游处":可是,那时定然有游人寻觅我的游踪,
"但觅吴山横处来":在这吴山横翠之处,留连忘返,观望徘徊。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一首登临诗。全诗聚焦横翠阁的幽静与吴山的壮阔,通过描绘吴山的朝暮变幻,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兴衰变迁的哲理思考;由朱阁之美联想雕栏易朽,致慨于光阴易逝,人生无常,从而表达出作者的乐观和旷达,反映了佛家无生无灭的思想。
2. 写作手法
比喻:“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将吴山比作悬挂在法惠寺前的帘额,既突出山势的绵延,又赋予静态山峦动态的装饰感,增强画面层次。拟人:“吴山故多态,转侧为君容。”将吴山拟作一位“转侧”梳妆的美人,赋予山峦人性化的姿态,生动展现其形态变幻之美。对偶:“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以“朝”与“暮”、“横”与“纵”形成工整对仗,强化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对比。用典:“雕栏能得几时好。”化用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暗含对繁华易逝的感慨,深化哲理思考。
3. 分段赏析
四句开篇,以峻峭之笔直指登寺所览之景,省去了攀登的具体过程。更深层的含义在于,这暗示了诗人非首次造访,故有“朝”“暮”之别。白日里望吴山,其蜿蜒起伏,故谓之“横”;夜幕下观吴山,仅余轮廓映衬夜空,故称之为“纵”。这种描绘方式,与《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观察手法相似,展现了诗人观察入微的功力。如此写山,虽未具体描绘,却如同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对“东家之子”的描写,唤起读者的想象,突显吴山的魅力。山景描绘既毕,便转向描绘阁楼。未言阁之宏伟与雅致,而是以“空洞无一物”形容,与“寺”字暗合。阁中自然不会真的空无一物,但佛家讲究“四大皆空”,苏轼在《送参寥师》中也提到:“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这是对“幽人”即佛门弟子的一种赞美。后续诗句承前启后,“春来”四句延续首四句,因吴山之美引发乡愁,感慨“秋悲春更悲”。“雕栏”四句接续前四句,由阁楼之美联想到雕栏易朽,叹息时光易逝,人生苦短。情感由欢愉转为哀愁,气氛略显沉重。然而,末尾两句又显露出振奋之情,尽管人与亭台终将归于尘土,但吴山永恒,诗人的精神也将随之不朽,体现了乐观与豁达的心态。这种乐观豁达与“幽人”数句相映成趣,折射出佛家无生无灭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与《前赤壁赋》中的观点相辅相成。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从曹操谈到人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追求永恒却不可得,是人生永恒的悲凉。苏轼则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以不变的眼光看待,万物与我皆无穷尽。《法惠寺横翠阁》的结尾,同样传达了这一哲理。
4. 作品点评
在诗歌形式上,此诗别具一格。以五言句写景,五言句式简洁明快,节奏短促有力,在描绘山水景色时,能够快速勾勒出景物的形态,使画面具有很强的动感与张力。而七言句则用于抒情,七言句式相对舒缓,能够更好地承载诗人深沉复杂的情感,使情感抒发更为充分。尤为独特的是,起首四句采用了民歌体,让诗歌开篇便充满了活泼跳脱之感,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气息与趣味性。在用韵上,诗人运用平仄交合的方式,为诗歌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音乐美,让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余味无穷。
上一篇:宋·蔡襄《上元应制》
下一篇:宋·韩琦《点绛唇·病起恹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