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ì
héng
cuì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zhāo
jiàn
shān
héng
jiàn
shān
zòng
shān
duō
tài
zhuǎn
wèi
jūn
róng
yōu
rén
zhū
kōng
dòng
gèng
wéi
yǒu
qiān
gāng
dōng
西
zuò
lián
é
chūn
lái
guó
guī
rén
yán
qiū
bēi
chūn
gèng
bēi
fàn
píng
zhuó
jǐn
gèng
kàn
héng
cuì
é
méi
diāo
lán
néng
shí
hǎo
píng
lán
rén
lǎo
bǎi
nián
xīng
fèi
gèng
kān
āi
xuán
zhī
cǎo
mǎng
huà
chí
tái
yóu
rén
xún
jiù
yóu
chù
dàn
shān
héng
chù
lái

译文

清晨,我见到吴山,像展开的一条绿带,傍晚,我见到吴山,它又仿佛聚合在一块。吴山是那么地多姿多态,似乎把自己美丽的身形呈现,供人赏玩抒怀。是谁建造了这座高阁,空空旷旷,什么也没有。只有这绵亘的吴山,从东到西,像是一道帘旌,在我面前展开。春色满眼,我却滞留他乡,不知何时回归,人们说秋天使人悲伤,谁知道春天给人的伤感更加难遣难排。我已游览过波平水静的西湖,却更令我想念家乡的濯锦江水,再看见这横翠阁前的山色,不由得又思念起秀丽的峨眉。哎,这雕栏又能经几番风雨,不单是我这凭栏登眺的人儿,倏忽便会龙钟老态。百年兴废,转眼即过,更使我无限伤悲,我知道,这华美的楼台,也很快会成为荒草污莱。可是,那时定然有游人寻觅我的游踪,在这吴山横翠之处,留连忘返,观望徘徊。

逐句剖析

"朝见吴山横":清晨,我见到吴山,像展开的一条绿带,

# 吴山:一名胥山,以旧时山上有伍子胥祠而得名,又叫城隍山,在今杭州市西南。

"暮见吴山纵":傍晚,我见到吴山,它又仿佛聚合在一块。

# 纵:一作从。

"吴山故多态":吴山是那么地多姿多态,

# 故多态:本来的姿态。

"转侧为君容":似乎把自己美丽的身形呈现,供人赏玩抒怀。

# 转侧为君容:打扮好以后,转换不同的角度,让你欣赏。这是把吴山比作美女,用了《战国策·赵策》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典故。苏轼还在《和何长官六言》中写过“青山自是绝色,无人谁与为容”;在《次韵答马中玉》中写过“只有西湖似西子,故应宛转为君容”的句子,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幽人起朱阁":是谁建造了这座高阁,

"空洞更无物":空空旷旷,什么也没有。

"惟有千步冈":只有这绵亘的吴山,

# 千步冈:指吴山。

"东西作帘额":从东到西,像是一道帘旌,在我面前展开。

# 帘额:门窗上挂的帘子,悬在上端,有如人的额头。这是把吴山比作法惠寺的帘额。

"春来故国归无期":春色满眼,我却滞留他乡,不知何时回归,

"人言秋悲春更悲":人们说秋天使人悲伤,谁知道春天给人的伤感更加难遣难排。

# 人言秋悲:宋玉曾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秋悲,一作“悲秋”。

"已泛平湖思濯锦":我已游览过波平水静的西湖,却更令我想念家乡的濯锦江水,

# 濯锦:四川成都有江名锦江,据说在江中濯锦颜色更加鲜明。由于苏轼是四川人,所以他从西湖和吴山联想到锦江和峨嵋山。,平湖:指西湖。

"更看横翠忆峨眉":再看见这横翠阁前的山色,不由得又思念起秀丽的峨眉。

"雕栏能得几时好":哎,这雕栏又能经几番风雨,

"不独凭栏人易老":不单是我这凭栏登眺的人儿,倏忽便会龙钟老态。

"百年兴废更堪哀":百年兴废,转眼即过,更使我无限伤悲,

"悬知草莽化池台":我知道,这华美的楼台,也很快会成为荒草污莱。

# 草莽化池台:即池台化为草莽。,悬知:预先知道。

"游人寻我旧游处":可是,那时定然有游人寻觅我的游踪,

"但觅吴山横处来":在这吴山横翠之处,留连忘返,观望徘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法惠寺横翠阁》是宋代苏轼创作的一首登临诗。这首诗围绕法惠寺的横翠阁展开描写,诗人先描绘了吴山在不同时段呈现出的多变姿态,接着描述了横翠阁的清幽环境。随后,诗人的思绪从眼前的景色延伸到对故乡的思念,感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最后,诗人由眼前的楼阁联想到百年的兴废变迁,发出世事无常的感慨,并告知游人自己旧游之处。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法惠寺横翠阁》是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一月,作者任杭州通判时写的。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御史谢景温诬告,自请外放杭州,远离政治中心;熙宁四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1077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辗转多地,久未归乡,对蜀地风物的深切怀念,于是借登临法惠寺横翠阁之机,以吴山朝暮变幻为引,将个人际遇、生命感悟与禅理哲思融合,写下这首登临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一首登临诗。全诗聚焦横翠阁的幽静与吴山的壮阔,通过描绘吴山的朝暮变幻,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兴衰变迁的哲理思考;由朱阁之美联想雕栏易朽,致慨于光阴易逝,人生无常,从而表达出作者的乐观和旷达,反映了佛家无生无灭的思想。

2. 写作手法

比喻:“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将吴山比作悬挂在法惠寺前的帘额,既突出山势的绵延,又赋予静态山峦动态的装饰感,增强画面层次。拟人:“吴山故多态,转侧为君容。”将吴山拟作一位“转侧”梳妆的美人,赋予山峦人性化的姿态,生动展现其形态变幻之美。对偶:“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以“朝”与“暮”、“横”与“纵”形成工整对仗,强化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对比。用典:“雕栏能得几时好。”化用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暗含对繁华易逝的感慨,深化哲理思考。

3. 分段赏析

四句开篇,以峻峭之笔直指登寺所览之景,省去了攀登的具体过程。更深层的含义在于,这暗示了诗人非首次造访,故有“朝”“暮”之别。白日里望吴山,其蜿蜒起伏,故谓之“横”;夜幕下观吴山,仅余轮廓映衬夜空,故称之为“纵”。这种描绘方式,与《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观察手法相似,展现了诗人观察入微的功力。如此写山,虽未具体描绘,却如同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对“东家之子”的描写,唤起读者的想象,突显吴山的魅力。山景描绘既毕,便转向描绘阁楼。未言阁之宏伟与雅致,而是以“空洞无一物”形容,与“寺”字暗合。阁中自然不会真的空无一物,但佛家讲究“四大皆空”,苏轼在《送参寥师》中也提到:“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这是对“幽人”即佛门弟子的一种赞美。后续诗句承前启后,“春来”四句延续首四句,因吴山之美引发乡愁,感慨“秋悲春更悲”。“雕栏”四句接续前四句,由阁楼之美联想到雕栏易朽,叹息时光易逝,人生苦短。情感由欢愉转为哀愁,气氛略显沉重。然而,末尾两句又显露出振奋之情,尽管人与亭台终将归于尘土,但吴山永恒,诗人的精神也将随之不朽,体现了乐观与豁达的心态。这种乐观豁达与“幽人”数句相映成趣,折射出佛家无生无灭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与《前赤壁赋》中的观点相辅相成。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从曹操谈到人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追求永恒却不可得,是人生永恒的悲凉。苏轼则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以不变的眼光看待,万物与我皆无穷尽。《法惠寺横翠阁》的结尾,同样传达了这一哲理。

4. 作品点评

在诗歌形式上,此诗别具一格。以五言句写景,五言句式简洁明快,节奏短促有力,在描绘山水景色时,能够快速勾勒出景物的形态,使画面具有很强的动感与张力。而七言句则用于抒情,七言句式相对舒缓,能够更好地承载诗人深沉复杂的情感,使情感抒发更为充分。尤为独特的是,起首四句采用了民歌体,让诗歌开篇便充满了活泼跳脱之感,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气息与趣味性。在用韵上,诗人运用平仄交合的方式,为诗歌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音乐美,让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余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蔡襄《上元应制》

下一篇:宋·韩琦《点绛唇·病起恹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