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菊荒三径":我隐居的地方虽然荒凉,但是长满了松树和菊花,
# 松菊荒三径: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后常用“三径”指隐居。三径,庭园中的小路。
"图书共五车":家里藏书很多。
# 五车:形容藏书丰富。《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烹葵邀上客":我烹制葵菜邀请尊贵的宾客,
# 上客:贵客,指严少尹与诸公。,邀:款待。,葵:植物名,又称“冬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看竹到贫家":来到我贫穷简陋的家里欣赏青竹。
# 贫家:作者对自己家的谦称。,看竹:指来访。用晋人王徽之典。王徽之,王羲之之子,爱竹,常说“不可一日无此君”,见人家有竹,就去观赏。
"鹊乳先春草":这时候春草还刚刚生长,鸟雀已经开始哺乳,
# 先:在……之前。,鹊乳:孵化小鹊。
"莺啼过落花":鸟雀啼叫着飞过已经开败的落花。
# 过:在……之后。,莺啼:黄莺啼叫。
"自怜黄发暮":自怜自叹自己年纪很老了,
# 黄发:指年老。老年人头发由黑变黄而渐白。
"一倍惜年华":一定要加倍珍惜年华,享受这美好闲适的时光。
# 年华:光阴。,一倍:加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是一首五言律诗。题材属于访友酬唱、感怀抒志类。此诗描绘晚春时节严少尹等友人过访诗人居所的场景。首联以“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借隐居环境与丰富藏书,展现诗人的高洁志趣与博学。颔联“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前句写热情款待,后句用典凸显主客高雅情怀。颈联“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借晚春自然之景,暗寓时光流逝。尾联“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直抒因暮年而更加珍惜时光的感慨。全诗借友人来访,融合生活场景、自然景象与内心感悟,既体现朋友相聚的愉悦,又抒发对人生、岁月的思索。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联“松菊荒三径”运用了西汉蒋诩和陶渊明的典故,以“三径”表明自己隐居的身份和生活状态,体现出诗人与求仲、羊仲那样志趣相投的朋友交往的意味,也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志向,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象征:“松菊荒三径”中,“松菊”象征着诗人志向高洁,在古代文化中,松、菊常被视为君子品格的象征,诗人借此表明自己的品格和志趣。此外,“看竹”中的“竹”也象征着君子志向,进一步强化了诗歌中人物的品格形象。白描:颔联“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运用了白描手法,简单而直接地描绘了诗人烹煮葵菜招待客人,客人在庭院中看竹的场景,不加修饰地展现了主客之间的活动,使画面具有自然真实的美感,富有生活气息。寓情于景:颈联“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通过描写喜鹊在春草生长前育雏、黄莺在落花后啼叫的景象,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其中,借自然景象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含蓄而富有韵味。直抒胸臆:尾联“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自己已到暮年的怜惜之情,以及对年华的加倍珍惜之意,将内心的情感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直接而强烈的呈现,收束全篇,引人深思。
3. 分段赏析
首联“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诗人以“松菊”“三径”“图书五车”描绘自己的隐居生活环境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松菊”象征着高洁的品格与志向,“三径”则用了蒋诩和陶渊明的典故,表明自己隐居不仕,与志同道合者交往的生活状态。“图书共五车”说明诗人有丰富的书籍相伴,精神生活并不匮乏。运用典故和象征,“三径”借指隐士居住的地方,“松菊”象征君子品格,形象地展现出诗人的隐居身份和高雅志趣。为全诗奠定了一种闲适、高雅的基调,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来访客人之间志趣相投的关系。颔联“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此联描写了诗人与客人之间的互动场景。诗人热情地烹煮葵菜邀请尊贵的客人,而客人们则在诗人的庭院中随意赏竹。“烹葵”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看竹”则表现出客人的闲适自在,也暗示了主客之间的融洽氛围。运用白描手法,简洁地勾勒出主客双方的行为活动,如实地描绘出一幅主客相得的画面。“烹葵”与“看竹”相对,“上客”与“贫家”相对,对仗工整。进一步渲染了朋友来访时的轻松愉快氛围,呼应题目中的“见过”,具体展现了客人来访时的情景,使诗歌更具生活气息。颈联“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描绘了晚春时节的自然景象,喜鹊在春草生长之前就开始育雏,黄莺在落花飘落后仍在啼叫。“先”和“过”两个字强调了时间的先后顺序,突出了时光的流逝。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表面上是在写自然景象,实际上是通过鹊乳、莺啼等自然现象,暗喻人生的生灭变化,蕴含着禅理。从结构上看,此联承上启下,承接前文对隐居生活和来访场景的描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的感慨,自然地引出尾联。尾联“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诗人直接抒发情感,感慨自己已到暮年,更加珍惜时光。“自怜”表现出诗人对自己暮年状态的怜惜,“一倍惜年华”则强调了对时光的珍惜之情达到了加倍的程度。直抒胸臆,将诗人内心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与前文的写景、叙事形成呼应,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回应了题目中的“晚春”,在晚春的时节背景下,结合自己的暮年之境,表达出对年华流逝的深刻感慨,使全诗的情感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收束全篇,意味深长。
4. 作品点评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为王维所作的五言律诗。此诗写作特色鲜明,首联借“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描绘隐居环境与丰富藏书,展现诗人高洁志趣与博学,开篇即奠定清雅基调。颔联用典巧妙,“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烹葵”显待客热忱,“看竹”用王徽之典故,凸显主客高雅情怀,以古事映今情,意蕴深长。颈联“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写景细腻,将时光流转融入自然物象,为尾联抒情铺垫。尾联直抒“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情感真挚深沉。此诗是王维诗歌风格的典型体现,王维以山水田园诗著称,此诗虽非纯粹写景,却将田园生活场景与个人感慨精妙融合,反映其在复杂人生经历下的心境,为研究王维思想与创作转变提供关键素材。此诗整体意境和谐统一,从场景描绘到情感抒发,层层递进,浑然天成。全诗清淡精致、自然活泼,生动展现王维不同凡俗的审美意趣,在唐代诗歌长河中独具魅力,散发着持久的艺术光辉。
# 王维五言云:“烹葵越上客,看竹到贫家。”警句。
宋豪放派词人、江湖诗派诗人刘克庄《后村诗话》
# 顾云:开口信意,无不精到。
宋词人刘辰翁《王摩诘诗评》
# 方回:“三四唐人不曾犯重,极新。第六句尤妙。”陆贻典:“三、四用事,天然凑合。”纪昀:“句句清新,而气韵天成,不见刻画之迹。五、六句赋中有比,末句从此过脉,浑化无痕。”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摩诘五言律,如‘松菊荒三径’,澄淡精致者也。
明诗词作家、诗论家许学夷《诗源辨体》
# 三、四精雅,五、六语韵恬适。
明文学家、文学理论学家陆时雍《唐诗镜》
# 钟惺:“先”字、“过”字,幻妙之甚!谭元春:“过”字尤不可思议。
明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四十字中草木居六,曾不厌重,何独《早朝》诗便多议论?
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唐诗解》
# 尾联见意。上客因看竹到贫家,贫家惟烹葵邀上客,二句交互成对。过,谓历其时,非历其地也。五、六起下意,言鹊乳甫先春草,莺啼倏过落花,此年华之所以可惜也。分明有“甫”“倏”二字在句内,名缩脉句。诸公诗中必有惜年华之语,故结处答其意,言惜年华之心比诸公更加一倍也。七、八两句,上仍有说话,谓之意在句先。
明末清初学者黄生《唐诗摘抄》
# 看盛唐诗,当从气格浑老神韵生动处赏之,字句之奇,特其余耳。如王维“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孟浩然“石镜山精怯,禅枝怖鸽栖”、张谓“野猿偷纸笔,山鸟汗图书”、岑参“瓯香茶色嫩,窗冷竹声干”,此等语皆晚唐人所极意刻画者,然出王、孟、张、岑手,即是盛唐诗,若出晚唐人手,即是晚唐人诗。盖盛唐人一字一句之奇,皆从全首元气中苞孕而出,全首浑老生动,则句句浑老生动,故虽有奇句,不碍自然。
明末清初诗论家贺贻荪《诗筏》
# 刘辰翁曰:三、四有味外味。
清书画家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过”字千锤百炼,而出以自然。
清诗人、文学家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上一篇:唐·白居易《谪居》
下一篇:唐·虞世南《奉和咏风应魏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