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瘦头斑四十四":面色憔悴,头上斑白已经四十四岁,
"远谪江州为郡吏":被远远贬谪到江州当个郡吏。
"逢时弃置从不才":遇到机会也被抛弃,一直不被重用,
# 从:听从,任从。,逢时:生逢圣明之时。
"未老衰羸为何事":年纪还不老,却容颜衰弱,这是为了什么。
# 衰羸:衰老瘦弱。赢:弱。
"火烧寒涧松为烬":火烧寒涧,松树已化为灰烬,
"霜降春林花委地":霜降的时候,春天的树林花儿都已经凋谢。
"遭时荣悴一时间":遭遇时势的兴衰,只是短暂的一段时间,
"岂是昭昭上天意":难道这真是上天的意愿吗。
# 昭昭:明辨。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比喻:“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以“松烬”“花落”喻指人生骤变,用自然景物的毁灭象征政治理想的破灭,化抽象挫折为具象画面,增强感染力。象征:松与花的隐喻:“寒涧松”象征孤傲品格,“春林花”喻指美好理想,二者的毁灭暗喻正直之士在黑暗现实中的悲剧性结局,深化主题。反问:“岂是昭昭上天意”以反问句式否定天命观,表面质疑自然规律,实则暗讽社会现实对人才的摧残,使批判锋芒更具力度。直抒胸臆:“面瘦头斑四十四”以白描手法刻画未老先衰的形象,直接倾诉贬谪带来的身心创伤,语言质朴却情感冲击力极强。
2. 分段赏析
《谪居》首联“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以自嘲口吻直陈现状,用“面瘦头斑”的外貌描写与“远谪”的人生遭遇形成强烈反差,既点明贬谪事实,又暗含对命运不公的愤懑。颔联“逢时弃置从不才,未老衰羸为何事”以设问句式爆发情感,通过“弃置”与“衰羸”的因果追问,将个人不幸归咎于时代弃置,揭露社会对人才的摧残。颈联“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以自然意象作喻,用“松烬”“花落”象征人生骤变,既呼应前文“未老衰羸”的生理状态,又强化了命运无常的悲剧感。尾联“遭时荣悴一时间,岂是昭昭上天意”以反问收束,表面否定天命实则批判现实,通过“荣悴”与“上天意”的对比,将个人悲愤升华为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控诉。全诗四联层层递进,以“面瘦头斑”起笔,以“岂是天意”收束,通过设问、比喻、反问等手法,将贬谪之痛与时代之殇熔铸一体,语言质直而情感激越,体现了白居易讽喻诗的现实主义特质。
3. 作品点评
《谪居》是唐代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深刻地展现了诗人被贬谪后的痛苦心境和对命运的思考。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等多种手法,将自己的遭遇与自然景象相结合,生动地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与无奈。“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等诗句,以鲜明的意象营造出强烈的悲剧氛围,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悲惨境遇。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却不失力量,既反映了白居易诗歌关注自身命运、善于抒发内心情感的特点,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时代文人被贬谪后的无奈与挣扎,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学价值,对研究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唐·郑谷《越鸟》
下一篇:唐·王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