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枝已尽莺将老":枝头的花已经开败,莺啼的声音也渐渐稀残,
"桑叶渐稀蚕欲眠":桑树上叶子渐渐稀疏,蚕也作茧三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梅雨的道路总是忽干忽湿,
"乍寒乍暖麦秋天":麦收时节天气常常乍暖乍寒。
# 麦秋:麦收,粮食成熟为秋。,乍寒乍暖:忽冷忽热。
"村垆沽酒谁能择":我在小村的酒店停下,喝着薄酒,没有选择的余地,
# 村垆:乡村酒店。
"邮壁题诗尽偶然":在旅店的墙上题诗,也只是偶然。
# 邮:驿站、旅舍。
"方寸怡怡无一事":只要心境怡然,全然没有尘俗杂事,
# 怡怡:和悦顺从。,方寸:指心。
"粗裘粝食地行仙":即使天天粗衣淡饭,也悠闲自乐宛如神仙。
# 地行仙:原是佛典中记载的长寿佛,后指人间安乐长寿的人。,粝食:粗米饭。,粗裘:粗布衣服。
南宋词人
黄公度(1109~1156),南宋词人。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进士,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落职闲居数年。秦桧死复起,官至尚书考功员外郎。黄公度工诗词。其诗颇关心国事,洪迈赞其诗“铿锵蹈厉,发越沉郁,精深而不浮于巧,平淡而不近俗”。清代陈廷焯评其词:“黄师宪《知稼翁词》气和音雅,得味外味,人品既高,词理亦胜。”代表作品有《悲秋》《乙亥岁除渔梁村》《菩萨蛮》《卜算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道间即事》是宋代诗人黄公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田园诗。全诗刻画了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描述恬淡闲适的行旅生活,又通过景物与琐事,抒发诗人闲适从容的心情及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诗人直抒胸臆,以旷达求解脱。“怡怡”体现出内心的和悦宁静,尽管仕途坎坷、生活清苦,但诗人仍以“地行仙”自喻,表达出自己虽身着粗布、食着粗粝,却能抛开烦恼,保持恬淡无忧的心境,展现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高尚精神。反问:“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谁能择”的反问,深刻体现出旅途奔波的辛苦,以及仕途不顺的艰辛,隐隐透露出内心的失意。白描:“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直白描绘出暮春时节,繁花凋零,黄莺渐老,这些意象在诗人笔下未着一字情感,却通过景物的自然变化,悄然流露出对韶华易逝的惋惜之情,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首联“花枝已尽莺将老”就选用富有时令特色的景物,直白描绘点明了季节。繁花凋零,黄莺渐老,这些意象在诗人笔下未着一字情感,却通过景物的自然变化,悄然流露出对韶华易逝的惋惜之情,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怅惘。次句“桑叶渐稀蚕欲眠”转换镜头,“渐稀”二字表明桑叶被大量采摘,而“蚕欲眠”则是江南初夏特有的农事现象,以鲜明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在初夏行经江南农村的情景,让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颔联“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梅雨”是江南初夏典型气候,诗人用“半湿半晴”精准描绘出梅雨天气下道路的湿润与多变,同时“乍寒乍暖”又生动展现出麦收时节气温的不稳定。诗人将养蚕、麦收等农事活动融入诗中,不仅强化了季节特征,还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像电影中的“叠印”镜头,把江南乡村的初夏景色刻画得鲜明生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颈联“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诗人在梅雨时节赶路,疲惫不堪,只能在乡村酒店稍作停留饮酒解乏,“谁能择”的反问,深刻体现出旅途奔波的辛苦,以及仕途不顺的艰辛,隐隐透露出内心的失意。而在邮馆客舍墙壁即兴题诗,“尽偶然”与“谁能择”相互对应,以全称判断强化语势,蕴含着诗人在无奈之下,不得不随波逐流、与世浮沉的复杂心境。尾联“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笔意洒脱,诗人直抒胸臆,以旷达求解脱。“怡怡”体现出内心的和悦宁静,尽管仕途坎坷、生活清苦,但诗人仍以“地行仙”自喻,表达出自己虽身着粗布、食着粗粝,却能抛开烦恼,保持恬淡无忧的心境,展现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高尚精神。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将旅途中的常见景象自然融入诗句,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行文简淡质朴,却毫无庸俗之感。诗句间既寄寓着作者仕途不顺的深沉感慨,又展现出其不追逐功名利禄,坚守自我、高洁自持的精神品格。
# 数诗造句,皆能自具炉锤者。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
上一篇:宋·晁补之《出城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陈均《七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