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ài
suì
chú
liáng
cūn

朝代:宋作者:黄公度浏览量:3
nián
lái
jué
dào
shú
lǎo
kōng
gēng
suì
yuè
pín
bào
zhú
shēng
xiāng
mèng
cán
dēng
yǒng
chóu
xīn
yún
róng
shān
shāng
liáng
xuě
liǔ
yǎn
táo
sāi
lǐng
lüè
chūn
xiǎng
zài
jiā
xiǎo
ér
xiāng
duì
shuō
xíng
rén

译文

近年来谙尽仕途光景,临近老境更觉得年去年来岁月匆匆。除夕的爆竹,惊醒了思乡的残梦,客居的愁绪,伴随着长夜昏灯。眼前是彤云笼罩着远山,雪意渐浓,心中却现出初生的柳叶,含苞的桃花,春意融融,想见家中的儿女,正围着地炉,议论着父亲归家的行踪。

逐句剖析

"年来似觉道途熟":近年来谙尽仕途光景,

# 似觉:犹言感觉;感受。

"老去空更岁月频":临近老境更觉得年去年来岁月匆匆。

# 更:经历。,去:《永乐大典》卷三五八○作眼。

"爆竹一声乡梦破":除夕的爆竹,惊醒了思乡的残梦,

# 乡梦:思乡之梦。

"残灯永夜客愁新":客居的愁绪,伴随着长夜昏灯。

# 客愁:旅客怀乡的愁思。,永夜:长夜。《永乐大典》作夜永。唐骆宾王《别李峤得胜字》诗:“寒更承永夜,凉景向秋澄。”客愁:旅客怀乡的愁思。

"云容山意商量雪":眼前是彤云笼罩着远山,雪意渐浓,

# 商量:酝酿,预示,此用拟人手法。

"柳眼桃腮领略春":心中却现出初生的柳叶,含苞的桃花,春意融融,

# 领略:意犹尝试。,桃腮:指桃花,《剪灯馀话・秋千会记》:“正桃腮半吐,莺声初试。”,柳眼:初生柳叶,细长如人睡眼初展。元稹《寄浙西李大夫四首》之一:“柳眼梅心渐欲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想见家中的儿女,

# 儿女:儿子女儿。

"地炉相对说行人":正围着地炉,议论着父亲归家的行踪。

# 行人:途中之人,作者自指。,地炉:火坑。唐司空图《修史亭》:“渐觉一家看冷落,地炉生火自温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乙亥岁除渔梁村》是南宋诗人黄公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一篇饱含思乡之情的诗作。首联生动描绘诗人在除夕夜的独特感受,奠定情感基调;颔联直接抒发浓郁的思乡之愁,情感真挚浓烈;颈联展现新春氛围,借助想象聊以自慰,在愁绪中增添一抹希望;尾联巧妙借儿女之口,委婉道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全诗将情感融入景色描写,又以景色暗喻情感,虚写想象与实写场景相互交织,情与景相互交融、彼此生发。此外,诗歌用词简洁明了、质朴自然,细腻地展现出诗人彼时惆怅迷茫、凄然伤感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黄公度(1109~1156),南宋词人。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进士,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落职闲居数年。秦桧死复起,官至尚书考功员外郎。黄公度工诗词。其诗颇关心国事,洪迈赞其诗“铿锵蹈厉,发越沉郁,精深而不浮于巧,平淡而不近俗”。清代陈廷焯评其词:“黄师宪《知稼翁词》气和音雅,得味外味,人品既高,词理亦胜。”代表作品有《悲秋》《乙亥岁除渔梁村》《菩萨蛮》《卜算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乙亥岁除渔梁村》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该年干支纪年为乙亥年。是年十月,长期专权跋扈、推行卖国投降政策的秦桧去世,朝堂局势随之转变,众多官员纷纷揭露其过往罪行。在舆论压力之下,宋高宗召回一批曾受秦桧打压迫害的官员。彼时,黄公度正处于被贬期间,以肇庆府通判身份在外任职,也获召回朝。他在赶赴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途中,恰逢大年三十,行至闽北渔梁山下的渔梁村(今福建省浦城县西北)。身处异乡旅店,又逢新春佳节,黄公度触景生情,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诗以抒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诗。诗歌描绘了诗人乙亥年除夕在渔梁村逆旅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写思乡之苦、新春之景,借儿女之口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抒发了其凄惘心境。

2. 写作手法

渲染:颔联以“爆竹”“残灯”“永夜”等意象,营造出浓烈的节日氛围与凄清孤寂的环境,“爆竹”的热闹与“残灯永夜”的冷清相互交织,强化了诗人漂泊异乡的愁苦与寂寞。对偶:“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此联中,“云容”与“柳眼”、“山意”与“桃腮”,均为偏正结构名词相对,在词性、结构上工整对应;“商量雪”与“领略春”,动宾结构相对,动作描写相互呼应。句式整齐,节奏和谐,既展现出不同时节的自然景象,又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感。虚实结合:“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为虚写,是诗人对未来雪景与春景的想象;“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为实写,描绘了除夕之夜爆竹惊梦、独对残灯的现实场景。实写奠定情感基调,虚写拓展意境空间,二者交织,使诗歌内容丰富,情感表达更具层次感。情景交融:“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诗人将羁旅之愁、思乡之情融入到爆竹声、残灯、永夜等景物描写中。爆竹声打破思乡梦境,残灯在漫漫长夜中摇曳,景中含情;而这种愁苦的情感又赋予景物凄凉的色彩,情因景显,情景相互交融,生动展现出诗人彼时孤寂、惆怅的心境。正衬:“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前句“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出乌云低垂、山峦凝重,仿佛正酝酿降雪的阴沉景象,以萧瑟之景衬托出诗人旅途奔波的艰辛与内心的孤寂愁苦;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柳眼桃腮领略春”刻画柳叶初绽、桃花含苞,一派春意盎然的明媚之景,用生机勃勃的乐景反衬出诗人当下的羁旅愁思,同时也暗含其渴望摆脱愁绪、对未来仕途顺遂的憧憬,使复杂情感表达更加强烈。拟人:“云容山意商量雪”将云与山人格化,写它们似在商量降雪,生动展现雪意浓厚的客中实景,映衬漂泊之苦;“柳眼桃腮领略春”把柳桃赋予人的情态,写柳枝抽芽、桃花含苞如人感受春意,联想春回大地之景,与上句形成时间跨度,借对偶在对比中表达以未来憧憬消解旅愁的愿望。联想:由眼前“爆竹”“残灯”的客愁,联想到家中“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的场景,通过想象亲人围炉念叨自己的温馨画面,以虚衬实,强化羁旅思乡之情,含蓄表达对团聚的期盼。

3. 分段赏析

首联中“似觉”一词,巧妙点出诗人对前路充满不确定的复杂心理,透露出身世茫茫之感。值此旧岁将尽之际,诗人目睹岁月更迭,自身却功业未就、年华老去,不禁发出岁月虚度的慨叹。“空更”二字饱含深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彼时惆怅无奈的心境。颔联围绕思亲之情展开。佳节思亲本是人之常情,诗人辗转旅途,无法享受阖家团圆之乐,只能寄望于梦境。然而,一声爆竹骤然惊醒美梦。“爆竹”这一极具节日特色的意象,不仅烘托出浓厚的节日氛围,更起到以景增情的效果。紧接着,“残灯”“永夜”的描写,将环境的凄清渲染得淋漓尽致。在漫漫长夜中,诗人独对昏黄摇曳的残灯,耳畔不时传来爆竹声,孤寂落寞之感油然而生,“客愁新”三字自然流露。此处以景衬情,构思精巧。“客愁新”暗示旧愁早已存在,而新愁又因乡梦破灭而生。旧愁源于诗人曾自叹“无端却被东风误”,结合其贬谪他乡的经历,不难理解其中的苦涩。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天气,这在宋人诗词中颇为常见,如姜夔“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上句生动刻画了大雪将至的客中实景,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宦游在外的艰辛与漂泊的孤寂;下句则联想到冬去春来,勾勒出春回大地的美好景象。从岁末的雪意到春日的明媚,时间跨度较大。诗人通过对偶,将不同时空的意象巧妙组合,在对比中增添了诗歌的意境之美,同时也展现出他试图以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驱散当下旅愁的心理。彼时诗人刚获重新起用,对临安之行满怀期待,希望能在新春之际一展才华。尾联转换视角,从家人角度落笔,以“想得”二字引发想象,将无尽情思凝聚其中。想象儿女们围坐在地炉旁念叨自己的场景,比直接抒发思乡之情更为生动亲切。这与白居易“想得闺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黄公度借小儿女之口表达,更显真挚动人。

4. 作品点评

诗人创作时采用情中见景、以景喻情的手法,融合虚实,使情景相互交融。在时间与空间的延展中,拓展了诗歌意境,虽无跌宕起伏,却以鲜明质朴的用词传递真挚情感。诗人入朝后,因秦桧党羽掌权,仅获考功员外郎的闲散职位,不久抱憾离世,年仅四十八岁,其毕生期盼的理想境遇终未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久贬在外,忽得还乡,自然归心似箭,无奈路途遥远,时至除夕,人尚在旅途之中。远远近近的爆竹惊破了思乡的残梦,独自对着孤灯打发漫漫长夜,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种特殊的遭际,既是此诗的创作契机,也使得它具有叩人心弦的感染力。“柳眼桃腮”都是春天才有的景象。当是诗人的一种美好的幻想。或许东南海畔春来早,真有此景。末联使人想到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已思人乃想人亦思己,此种思路,诗词中屡见。钱钟书《管锥编》举例甚夥,可知黄公度虽非独创,也并不是专门捋揩香山。纵然仿效,添上“地炉相对”的细节,亦更逼真有情。

不详徐州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仲谋《宋诗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周邦彦《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

下一篇:宋·辛弃疾《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