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月出大堤平":一轮明月高悬蓝天,堤面和江面都明晃晃连成一片,
"堤上女郎连袂行":几十个女子互相嬉戏着,走在几乎与水面平行的大堤上。
# 行:前行。,连袂:犹联袂。袂,指衣袖。
"唱尽新词欢不见":悠扬的旋律中结束之后没有见到情郎熟悉的身影,
# 欢:古时女子对所爱男子的爱称。一作“看”。
"红霞映树鹧鸪鸣":一轮红霞在天边铺展,映红了树枝,也映亮了鹧鸪欢愉的鸣叫。
# 鹧鸪:鸟名。为中国南方留鸟。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映:《乐府》作“影”。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七言绝句,生动展现了川江流域独有的民俗风貌,真切地反映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永难泯灭的爱美之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开篇“春江月出大堤平”,描绘了春天江水上涨与大堤齐平,明月升起的宁静优美画面,营造出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氛围,为后文女郎们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也烘托出她们欢快的心情。结尾“红霞映树鹧鸪鸣”,通过描写红霞映照树木、鹧鸪啼鸣的景象,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和女郎们等待无果后的怅惘,以景结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动静结合:“春江月出大堤平”是静态描写,展现了月夜下春江和大堤的静谧之美;“堤上女郎连袂行”则是动态描写,描绘了女郎们手挽手一起行走的欢快场景,动态的人物活动与静态的自然景色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富有层次感。以小见大: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江月夜下女郎们踏歌盼郎的一个小场景,反映出当时巴渝一带的民间风气习俗,以及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地的社会生活风貌,以小场景见大主题。
3. 分段赏析
《踏歌词四首(其一)》中,开篇的“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这两句诗,充满了细腻的韵味。首句里末尾的“平”字,实在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番。从字面意思来看,“平”描绘的是春江的水势,春水在春日里满满涨起,与江岸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然而,“大堤平”三个字紧密相连,又似乎赋予了它另一层含义,让人觉得大堤也显得格外宽阔平坦。当明月缓缓升起,皎洁的月光倾洒在大地上,那涨满河床的春水,在月光的映照下,仿佛与岸边的沙土融为一体,这就更让大堤的宽平之感跃然眼前。就在这样宁静而美好的环境中,人物粉墨登场了——“堤上女郎连袂行”。能够手挽着手并肩前行,这一细节足以从侧面印证大堤的宽阔平坦。少女们在大堤上结伴出游,一边漫步,一边欢快地歌唱,那歌声中满溢着她们内心无法抑制的情思,这不仅是她们青春活力的展现,更生动地反映出巴渝一带独特的民间风俗。后两句“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女郎们深情地唱着新编的歌词,她们的心意不言而喻,是希望能够吸引小伙子们一同加入这欢快的歌舞之中。这本该是一个洋溢着欢乐的季节,一个令人陶醉的夜晚。然而,这一夜却有些不同寻常,女郎们没有等到期待中的热情回应,对方毫无动静。“唱尽新词欢不见”,这里不用“唱罢”,而特意用“唱尽”,一个“尽”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女郎们停止歌唱时那失落的神情。同时,“尽”字也巧妙地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当女郎们把新词唱完的时候,早已不是当初月照大堤、夜色温柔的时刻,而是迎来了“红霞映树鹧鸪鸣”的清晨。那鲜艳夺目的红霞映照在碧绿的树上,这样的景象或许会让女郎们心头一怔。而鹧鸪的啼鸣声,更不可避免地会触动她们的内心。要知道,鹧鸪常常雌雄对啼,在新词唱完,四周一片寂静之时,唯有绿树丛中传来鹧鸪的和鸣声,此时女郎们的心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呢?
4. 作品点评
《踏歌词四首(其一)》中起始与结尾之处皆为写景之笔,中间仅有两句用于叙事。倘若仅留存“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这两句,读者很可能会对诗歌的内涵感到困惑,难以领会其中深意。然而,当有了开篇与结尾的写景之句前后呼应,营造出具有典型特征的环境氛围后,人物在这样环境里的活动便无需过多言辞描述,读者也能凭借想象清晰地勾勒出场景。开篇描绘的景致,为人物活动搭建了舞台,渲染出特定的氛围;而结尾处的景色描写,又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由于前后两种环境在氛围和色彩上存在差异,这便自然而然地暗示出时间的悄然流逝以及人物情感的微妙变化。刘禹锡所创作的民歌体诗歌,有时乍一看,写景的部分似乎占据了较大篇幅,但实际上,他的用笔极为精妙且经济。特别是像这首诗以景作结的方式,韵味悠长。倘若将结尾换成普通的叙述语句,无论如何都难以如此生动且深刻地传达出诗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与内容。
# 谢叠山云:“女郎连袂,色必有可观,声必有可听。唱尽新词,而欢爱之情不见,但见红霞映树,闻鹧鸪之声,其思想当何如也?”按古乐府《常林欢》解题云:江南人谓情人为“欢”,故荆州有长林县,盖乐工误以“长”为“常”。谢说为欢爱之情,非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
# 语带风骚。
明唐汝询《唐诗镜》
# 杨慎曰:《竹枝》遗旨,未必佳妙。唐汝询曰:此景是其难为情处。陆时雍曰:语带风骚。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唐汝询曰:新词歌竟,而不见情人,徒见红霞而闻鹧鸪,其怅望何如?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惘然自失,悠然不尽。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踏歌词,每多美人香草之思。此二词之前半首,皆音节谐婉,雅宜雏鬟三五,联臂而歌也。……次首后二句谓楚峡云娇,为襄王之旧地,束素纤腰,迁延顾步,犹如往日宫妆,乃言女郎之身态。二诗为踏歌者写其情状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李白《咏苎萝山》
下一篇:唐·崔珏《有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