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zhù
luó
shā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西
shī
yuè
chū
zhù
luó
shān
xiù
yǎn
jīn
huā
xiū
yán
huàn
shā
nòng
shuǐ
qīng
xián
hào
chǐ
齿
xìn
nán
kāi
chén
yín
yún
jiān
gōu
jiàn
zhēng
jué
yàn
yáng
é
guān
xié
guǎn
gōng
yǎo
miǎo
pān
chāi
guó
qiān
qiū
jìng
huán

译文

西施是越国溪边的一个女子,出身自苎萝山。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她在溪边浣纱的时候拨动绿水,自在的像清波一样悠闲。确实很少能见她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一直像在碧云间沉吟。越王勾践征集全国绝色,西施扬起娥眉就到吴国去了。被安置在馆娃宫里,渺茫不可觐见。渺茫不可觐见。等到吴国被打败之后,竟然千年也没有回来。

逐句剖析

"西施越溪女":西施是越国溪边的一个女子,

# 西施:名夷光,春秋越国人,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山村。中国古代著名美女,又称西子。

"出自苎萝山":出身自苎萝山。

# 苎萝山:位于临浦镇东北,海拔127米,历史上曾属苎萝乡,相传为西施出生地。

"秀色掩今古":她的魅力过去今天都在流传,

"荷花羞玉颜":荷花见了她也会害羞。

"浣纱弄碧水":她在溪边浣纱的时候拨动绿水,

# 浣纱:浣洗衣裳。据说,因西施常在溪边浣洗衣裳,所以人们称这条溪为浣纱溪。

"自与清波闲":自在的像清波一样悠闲。

"皓齿信难开":确实很少能见她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

# 皓齿:洁白的牙齿。

"沉吟碧云间":一直像在碧云间沉吟。

"勾践征绝艳":越王勾践征集全国绝色,

# 征:召集。

"扬蛾入吴关":西施扬起娥眉就到吴国去了。

"提携馆娃宫":被安置在馆娃宫里,渺茫不可觐见。

# 馆娃宫:西施所居之宫也。吴人呼西施作“娃”,故名“馆娃”。

"杳渺讵可攀":渺茫不可觐见。

# 讵:岂,怎。,杳渺:悠远,渺茫。

"一破夫差国":等到吴国被打败之后,

"千秋竟不还":竟然千年也没有回来。

# 千秋:千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苎萝山》为李白所作,此诗以春秋越国的西施为吟咏对象。李白从西施的出身之地、绝世容颜,到她在历史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等多个维度,细腻且生动地塑造了西施这一形象。诗中,李白对西施怀着深深的赞赏,歌颂她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无畏地献身于复国大业的崇高精神。然而,在李白对西施的描绘与颂扬之中,字里行间似乎还隐匿着一抹不易察觉的失落。这或许源于诗人自身壮志未酬的感慨,又或许是对历史变迁、人物命运无常的喟叹,使得这首诗在对西施的赞美之外,多了几分耐人寻味的情感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咏苎萝山》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之手,旨在歌颂西施难能可贵的献身精神。公元前494年,吴越在夫椒(今江苏吴兴一带)爆发战争,越军不幸战败,被迫退至会稽。越王勾践听从大夫范蠡的策略,为保存实力,无奈选择暂时向吴国求和,忍受一时的屈辱。议和之后,勾践矢志不渝,一心想要报仇雪恨、复兴越国。为激励自己,他采取了极为严苛的自我砥砺之法:每日用餐前,必定先品尝悬挂着的苦胆,让那苦涩之味时刻警醒自己;夜晚则放弃舒适床铺,睡在柴草堆上,头枕兵器入眠,日夜忧思,一刻也不敢忘却国家所遭受的耻辱。这便是流传千古的“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怀古题材的诗。描绘了西施出身于苎萝山,拥有令古今失色、荷花羞愧的绝世容颜,展现她浣纱时与清波相伴的悠然闲适。诗中叙述了勾践征召西施,她进入吴宫,最终助力越国攻破吴国的历史事迹。通过这些内容,营造出一种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氛围,既表达了对西施美貌、功绩以及无畏献身精神的赞美,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李白自身政治失意的自叹自伤之情,借西施故事抒发对历史兴衰和个人际遇的复杂思考。

2. 写作手法

衬托:正衬,“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诗人以“掩今古”这样夸张的表述,极言西施美貌跨越时空,独一无二。又用荷花因羞愧而自惭形秽来衬托西施的容颜,荷花通常被视为美丽的象征,连它都比不上西施,更突出了西施的绝世之美,让读者对西施的美貌有更强烈、直观的感受。细节描写:“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浣纱弄碧水”细腻地刻画了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拨弄碧水的动作,展现出她悠然自得的状态。“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则聚焦于西施的神态,她轻易不开皓齿,似在碧云间沉吟,仿佛有着心事,这一细节让西施的形象跃然纸上,增添了人物的立体感与神秘感。用典:整首诗围绕西施这一历史人物展开,西施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典故。通过讲述西施从苎萝山的平凡女子,因美貌被勾践选中,送往吴国实施复国大计的故事,诗人以古喻今或借古抒怀,引发读者对历史、命运等多方面的思考。诗中的西施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更代表了历史变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承载着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介绍西施出身,点明其为苎萝山越溪之女,紧接着以夸张和衬托手法描绘她的美貌,说她的美古今罕见,连荷花见了都自惭形秽,从侧面烘托出西施倾国倾城之貌,引发读者对这位美女的好奇与关注。中间四句:“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描绘西施浣纱情景,她与清波相伴,悠然闲适。“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则刻画她的神态,似有心事沉吟,使西施形象更具立体感,展现出她未被征召前宁静的生活状态。后六句:“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叙述历史事件,勾践征召西施,她前往吴国,进入馆娃宫,从此身份改变。最后吴国被破,西施却再未归来,表达对西施命运的感叹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思考,揭示出历史的沧桑变化。

4. 作品点评

通览全诗,我们不难发现,李白或许是以西施的倾世美貌自比自身的卓越才华。西施凭借自身特质,最终助力越国“一破夫差国”,成就非凡功绩。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白虽胸怀壮志,却在政治之途上屡屡受挫,未能实现抱负。“千秋竟不还”一句,表面上是对西施历史贡献的高度赞赏,细品之下,其中却也悄然萦绕着李白自叹自伤的缕缕愁绪。这愁绪宛如袅袅青烟,在诗行间缓缓升腾,诉说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无奈与失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又言西施灭吴有功,与前一诗《西施滩》立意全异。

储大泓《历代咏史诗选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司空图《河湟有感》

下一篇:唐·刘禹锡《踏歌词四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