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yuè
jiǔ
shān
dōng
xiōng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5
zài
xiāng
wéi
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qīn
yáo
zhī
xiōng
dēng
gāo
chù
biàn
chā
zhū
shǎo
rén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逐句剖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

#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异乡:他乡、外乡。作他乡的客人。异,另外的,别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 倍:加倍。,佳节:美好而欢乐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逢:遇到。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

#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遥:远。

"遍插茱萸少一人":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 茱萸: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以“异乡”“异客”的叠加,直写游子孤寂,后两句通过遥想亲人登高插茱萸的场景,反衬自身漂泊的遗憾。全诗语言朴素却情感浓烈,尤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成为千古绝唱。此诗不仅展现了唐代重阳节俗,更以普遍人性洞察,成为中华文化中思乡主题的典范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于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所作的七言绝句,王维时年十七,独自从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赴长安应试。重阳节本为家人团聚之日,诗人却困居帝都,目睹繁华中的孤寂,遂以诗抒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重阳节为题材,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直接抒发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想象兄弟登高插茱萸的场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念之情。全诗情感真挚,自然流畅,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直接表达在异乡的孤独以及佳节时对亲人的强烈思念,毫不隐晦,情感直白而深沉。虚实相生:前两句写自己在异乡的实际感受为实,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诗人想象兄弟登高插茱萸却发现少了自己的场景为虚,以虚衬实,更显思念之深。对比: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以“独”“异”二字强化游子孤寂,与后文“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团圆意象形成强烈对比,突显个人与群体的疏离感。想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通过想象兄弟插茱萸时发现少了自己,从对方角度落笔,更添一份思念与惆怅,令人回味无穷。

3. 分段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独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独”字之中。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作为“异乡的异客”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有“一叶浮萍”的感觉。“异乡”“异客”两个异,直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此句为全诗奠定了孤独思乡的基调。次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写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节日之中会更加的强烈,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止。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是王维却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精彩呈现出来。次句已成为众人皆知的名句,道尽了游子佳节思亲的普遍感受。第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遥想家乡的兄弟在重阳节登高的情景,“遥知”体现出空间上的距离,也体现出诗人对兄弟的牵挂。末句“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继续通过想象兄弟插茱萸时发现少了自己,从对方角度落笔,更添一份思念与惆怅,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重阳节为载体,将个人漂泊之痛与普世亲情融为一体,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因其高度概括性成为中华文化中思乡情感的符号化表达。诗中虚实相生的手法与对面落笔的技巧,展现了王维少年时期的诗艺成熟度。作为唐代思乡诗的代表作,它不仅承载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更以人性化的表达跨越时空,持续引发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顾云:真意所发,忠厚蔼然。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谦曰:圣叹曾言,唐人作诗每用“遥”字,如“遥知远林际”、“遥知兄弟登高处”,皆用倩女离魂法也,极有远致。

元初圆至《碛砂唐诗》

# 真意所发,切实故难。

明顾璘《批点唐音》

# 吴逸一曰:口角边说话,故能真得妙绝,若落冥搜,便不能如此自然。

明高棅《唐诗正声》

# 蒋仲舒曰:在兄弟处想来,便远。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诗不深苦,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摩诘作此,时年十七,词义之美,虽《涉岵》不能加。史以孝友称维,不虚哉!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周敬曰:自有一种至情,言外可想。徐充曰:“倍”字佳。“少一人”正应“独”字。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情至意新。《陟岵》之思。此非故学《三百篇》,人人胸中自有《三百篇》也。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右丞七绝,飘逸处如释仙仗履,古藻处如轩昊衣冠,其所养者深矣。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即《陟岵》诗意,谁谓唐人不近《三百篇》耶?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至情流露,岂是寻常流连光景者?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从对面说来,己之情自已,此避实击虚法。起二语拙,直是童年之作。

清刘宏煦《唐诗真趣编》

# 三四句与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意境相似。

清朱宝莹《诗式》

# 杜少陵诗“忆弟看云白日眠”、白乐天诗“一夜乡心五处同”、皆寄怀群季之作,此诗尤万口流传。诗到真切动人处,一字不可移易也。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绝句》

下一篇:唐·柳宗元《江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