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年四十五":我已经活到了四十五岁,
"两鬓半苍苍":两边的鬓发已有一半变得斑白。
"清瘦诗成癖":因为痴迷于作诗而显得清瘦,
"粗豪酒放狂":饮酒时依然保持粗豪狂放的性情。
"老来尤委命":年纪大了更加听凭命运安排,
"安处即为乡":能安心生活的地方就是家乡。
"或拟庐山下":或许打算在庐山脚下,
"来春结草堂":明年春天建造一座草堂。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首联“行年四十五,两鬓半苍苍”,开篇点明自己的年龄,四十五岁时两鬓已半白。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岁月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痕迹,流露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为全诗奠定了略带沧桑的情感基调。颔联“清瘦诗成癖,粗豪酒放狂”,描述自己的生活癖好,因痴迷于作诗而显得清瘦,饮酒时依旧保持粗豪狂放的性情。这两句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和性格特点,与首联中岁月的沧桑形成对比,体现出诗人在时光流转中对自我喜好的坚持。颈联“老来尤委命,安处即为乡”,随着年龄增长,诗人的心境发生变化,更加顺应命运的安排,认为只要能安心生活的地方就是家乡。此联直接表达出诗人豁达、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是全诗情感的升华。尾联“或拟庐山下,来春结草堂”,诗人进一步表达对未来生活的规划,打算来年春天在庐山下搭建草堂居住。这一想法体现了诗人对闲适、宁静生活的向往,为诗歌增添了一份对未来的期待。
上一篇:唐·白居易《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