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庙空山里":大禹庙坐落于空寂的山谷中,
# 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禹庙:指建在忠州临江县(今四川省忠县)临江山崖上的大禹庙。
"秋风落日斜":秋风萧瑟冷清,残阳斜照在大殿上。
# 落日斜:形容落日斜照的样子。斜,如按古音为了押韵可念xiá。
"荒庭垂橘柚":荒芜的庭院里树上挂满了橘子和柚子,
# 橘柚:典出《尚书·禹贡》,禹治洪水后,人民安居乐业,东南岛夷之民也将丰收的桔柚包好进贡。,荒庭:荒芜的庭院。
"古屋画龙蛇":古屋的墙壁上还残留着龙与蛇的画像。
# 龙蛇:指壁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
"云气生虚壁":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
# 生虚壁:一作“嘘青壁”。虚壁:空旷的墙壁。,云气:云雾,雾气。
"江声走白沙":波涛声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之道向东奔流。
# 白沙:白色沙砾。,江:指禹庙所在山崖下的长江。
"早知乘四载":早就听说大禹乘着四种交通工具治理水患,
# 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水行乘舟,陆行乘车,山行乘棵(登山的用具),泥行乘橇(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翘,人可踏其上而行泥上)。
"疏凿控三巴":开凿石壁,疏通水道,使长江之水顺河流入大海。
# 三巴::东汉末年刘璋分蜀地为巴东郡、巴郡、巴西郡。传说此地原为大泽,禹疏凿三峡,排尽大水,始成陆地。,疏凿:开凿。一作“流落”。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禹庙》是一首五言律诗,为一篇咏史怀古诗。此诗开篇即以首联指明游览之地及时令,并巧妙引出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颔联则由远景缓缓拉近,细腻描绘大禹庙内的景致;颈联转而刻画庙外周遭的环境与氛围,庙顶云气缭绕,山下江声轰鸣,构成一幅雄浑壮观的画面,隐喻大禹治水的卓越功绩。至尾联,诗人借眼前之景抒发内心情感,深切缅怀大禹治水的伟大成就。全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情感跌宕起伏,笔触深沉有力,结构严谨有序,整体展现出宏大的气象。通过远近视角的灵活转换,结合虚实相生、拟人传神等艺术技巧,实现了情景的完美交融,韵味悠长,堪称咏史怀古的典范之作。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诗人通过“远望”与“近观”的视角转换,描绘了禹庙及其周围环境的全貌。首联“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以远望的视角,点明了禹庙的地理位置和时节氛围;颔联“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则转而近观,细腻描绘了禹这种远近结合的写作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禹庙的庄严与神秘。庙内部的荒凉景象和古朴氛围。虚实结合:颈联“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中,“云气嘘青壁”以虚写云气缭绕于青壁之上,营造出一种飘渺神秘的氛围;“江声走白沙”则以实写江水奔腾、白沙翻滚的壮观景象,增强了诗歌的动感和气势。拟人: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将“云气”和“江声”赋予生命,使得自然景物仿佛具有了人的情感和动作,更加生动形象。象征:“桔柚”和“龙蛇”均与大禹治水有关。桔柚象征着丰收和安宁,暗指大禹治水后人民安居乐业;龙蛇则象征着大禹治水时驱赶的龙蛇水怪,体现了大禹的英勇和智慧。用典:“乘四载”和“疏凿控三巴”等典故的运用,也进一步突出了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和艰辛历程。借景抒情:尾联“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想象大禹乘四载、疏凿三巴的壮举,表达了对大禹治水功绩的深深缅怀和敬仰之情。情景交融:全诗通过描绘禹庙及其周围环境的景象,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首联“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诗人以直接而有力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荒凉而又庄严的画面。山间的古庙在空旷中更显巍然,秋风与落日为其披上了一层萧瑟而崇高的色彩,令人心生敬意,仿佛诗人正怀揣着这份崇敬之情,步入这历史的圣地。颔联“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诗人笔锋一转,将视角拉入庙内。庭院虽显荒芜,房屋亦显古旧,但在这荒凉之中,却蕴藏着生机与活力。桔柚的硕果挂满枝头,古画上的龙蛇栩栩如生,这不仅是对眼前景象的描绘,更是对大禹治水功绩的隐喻与歌颂。桔柚象征着大禹治水后人民的丰收与安宁,龙蛇则寓意着大禹驯服水患、造福苍生的伟大壮举。这些典故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使得古庙更添一份神秘与庄重。颈联“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诗人将笔触转向庙外,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自然景观。云雾缭绕于青壁之间,江涛汹涌于白沙之上,仿佛大自然的磅礴与大禹的伟岸气魄交相辉映。其中,“嘘”与“走”二字尤为生动,将云雾与江流的动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让人看到了神话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尾联“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诗人以含蓄而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治水功绩的无限敬仰。他想象着大禹当年乘四载、凿三峡、疏长江、控三巴的壮举,如今亲临现场,目睹遗迹,更觉大禹的伟大与崇高。这两句诗不仅是对大禹治水功绩的颂扬,更是对古代英雄精神的传承与敬仰。
4. 作品点评
此诗洋溢着诗人对英雄的颂扬之情,情感基调高亢而豪迈。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抑扬相生的艺术手法,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味:尽管山岭空旷,但禹庙的巍峨矗立却为其增添了不凡的气势;秋风虽带来萧瑟之感,但落日的余晖却为其镀上了一层璀璨的光彩;庭院虽显荒芜,但桔柚的硕果挂满枝头,为其带来勃勃生机;房屋虽古旧,但画壁上的龙蛇却栩栩如生,仿佛在飞舞。这种一抑一扬的对比手法,既真实细腻地描绘了眼前的景物,又避免了给人以冷清、低沉的印象。而接下来的四句,更是气势恢宏,语调愈发激昂,令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不断振奋的力量。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在艺术创作上的精湛技艺与独到匠心。
# 凡唐人祠庙诗,皆不能出老杜此等局段之外。二诗(指《禹庙》《重过昭陵》)盖绝唱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孙莘老云:“橘柚锡贡”“驱龙蛇”,皆禹之事。公因见此有感也。刘云:皆本色语,暗用(“荒庭”二句下)。刘芷堂光庭云:尝侍须溪先生,论及禹庙诗,至结语,先生云:此言禹功疏凿,自三巴而始。禹庙在上流,故控持也。言三巴皆控持于此。“早知”,言其气力之威壮也。
明高棅《唐诗品汇》
#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杜用事入化处。然不作用事看,则古庙之荒凉,画壁之飞动,亦更无人可著语。此老杜千古绝技,未易追也。
明胡应麟《诗薮》
# 意气荒愁,结追念禹功得体。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谭云:“声走”妙!钟云:蜂声曰“游”,江声曰“走”,痴人前说不得(“江声”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赵云龙曰:古意宛然。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尾联寓意格。次句不遽入禹庙景事,如此开法,人不能知;如此对法,人更不能知。“橘柚”字出《禹贡》,“龙蛇”字出《孟子》,暗用禹事,极其浑化。言不尽意(尾联句下)。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矩》
# 只一水涯古庙耳,写得如许雄壮。
明末清初胡夏客《谷水谈林》
# 庙观诗以“禹庙”为第一。略用“橘柚”“龙蛇”贴禹事,遂觉江声云气中,如对黻冕,来临一代王者。
明末清初刘廷銮《杜诗话》
# 四十字中,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局法谨严,气象宏壮,是大手笔。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龙蛇橘柚、宋人亦知其用本事,不知其妙在无迹,极镜花水月之趣,学者悟此,乃得使事三昧法。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龙蛇”“橘柚”,点染禹事,妙在无迹,极镜花水月之趣。
清张锡麟《唐诗近体》
# 王阮亭曰:写得神灵飒然,笔墨之妙。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陈德公曰:三、四“垂”“画”二眼字,自道现成,自然老。五、六作意奇动,警句无多。结意是谓“三巴”应有禹庙,语更苍错。评:六句“走”字险,人不敢道,翻成奇警之句。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中四句法本同,但一联顺说,一联逆说,便不犯复。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杜《禹庙诗》:“古屋画龙蛇”,又云:“云气生虚壁”,嫌其重复。《文苑英华》本乃是“云气嘘青壁”。杜以“云气”“青壁”赋山,“江声”“白沙”赋水,皆庙外景物,与庙壁尤涉。结句“疏凿”二字,双承山水。
清桂馥《札朴》
# 吴敬夫云:“走”字写江声神动(“江声”句下)。唐云:即所闻以想其凿(末句下)。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妙只在写景,有意无意(“荒庭”二句下)。范曰:结二句点禹事,言功在万古,所以有此庙耳(“早知”二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孙莘老谓此二句点染禹事,说固有征。但少陵因禹庙所见,适与古合,遂运化入诗,乃其能事。若未栽橘柚,未绘龙蛇,决不因用禹事而虚构此景,与《秦州杂诗》“鱼龙”“鸟鼠”相类。学诗运用古事,此为法。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 纪昀:三、四孙莘老以为关合禹事,确有此意,而《诗话》不取。盖务欲翻案,不顾是非,乃宋人之通病。末二句语意未详。无名氏(甲):《禹贡》有橘柚之包,治水远龙蛇之害,妙对;而又出之无意之间,故为神笔。
现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祖咏《苏氏别业》
下一篇:唐·王维《杂诗》